我不知道貢培茲讀過多少雜書、野史、回憶錄,帶著媒體人的狗鼻子,他活像自費的包打聽,領我們繞進現(xiàn)代藝術的后臺,指點那里的社交圈、名利場與私生活。
2017-02-28
南方周末小小的梅科姆鎮(zhèn)就是一個人性世界的隱喻,正是斯庫特的獨特視角和細致入微的觀察,使一個美國南方小鎮(zhèn)成為善惡此消彼長的宇宙,讓我們看人性復雜的肌理,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教養(yǎng),什…
2017-02-21
晶報我們可以把妹方看作一個縮影,這里既有物質的賡延,也有文化的傳承,妹方人對文化的執(zhí)守,其實也是對人精神故鄉(xiāng)的堅守,故鄉(xiāng)是“茫茫大海中的立錐之地”。
2017-02-21
文匯報吳軍沒有在人類文明中選取“有關王侯將相的赫赫武功”,因為他并非撰寫一部“戰(zhàn)爭史”,但他并沒有回避這個問題,而是通過對史實的巧妙組織,側面勾勒出日益發(fā)展的人類文明在戰(zhàn)爭中…
2017-02-21
出版商務周報也許,只有真正逃離了故鄉(xiāng)的人,才能明白故鄉(xiāng)意味著什么吧。這種逃離,自然是精神層面的,用大世界的目光去苛責故鄉(xiāng),打碎那些蒙住我們情感雙眼的事物,才能看清故鄉(xiāng)最珍貴的部分?!?/p>
2017-02-18
北京青年報美游和歐游,是梁啟超一生中最重要的兩次游歷。以平允、周正的態(tài)度看待中國智慧與西方智慧,努力謀求二者在不同層面的互補與整合,方有可能創(chuàng)造健全的新文明。
2017-02-06
北京日報趙又春先生把“三義”高度綜合起來,從返歸“本義”出發(fā),吸收檢討名家“他義”,在與孔子深度對話中推出“我義”,從而形成了《論語》的“真義”。
2017-02-05
光明網新世紀以降,中古學界對“唐宋變革”這一命題的重新關注,以及學界自身逐漸意識到的亟待改變的重前輕后的唐史研究時段的不平衡,也很大程度地激發(fā)了學者對中晚唐的重新認識和深入考…
2017-01-19
澎湃新聞早在主編六卷本《哈佛中國史》之前,卜正民(Timothy Brook)的著作中譯本,如《縱樂的困惑》《維梅爾的帽子》《殺千刀》《秩序的淪陷》等,就已得到國內讀書界的關注和好評。
2017-01-19
澎湃新聞知識人舍舊謀新,卻徒有其表,徒有其名,舊制度、舊思維和舊的專制手段,并未真的被取而代之,“反而在新的名義之下更加得到鞏固和發(fā)展”,也即他的書名所歸納的“種瓜得豆”。
2017-01-19
澎湃新聞《清承明制:明清國家治理與社會變遷》,陳寶良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