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

看發(fā)現(xiàn)“范寬”的李霖燦先生讀畫:關于顧愷之和維摩詰像

《溪山行旅圖》是北宋山水畫家范寬的傳世真跡,它開啟了中國山水畫古典寫實主義的高峰時期。時隔千年,一位臺北故宮的文物工作者在此幅畫右下角的樹葉叢中發(fā)現(xiàn)了“范寬”款識,更加確定了《溪山行旅圖》的真跡無疑。

《溪山行旅圖》是北宋山水畫家范寬的傳世真跡,它開啟了中國山水畫古典寫實主義的高峰時期。時隔千年,一位臺北故宮的文物工作者在此幅畫右下角的樹葉叢中發(fā)現(xiàn)了“范寬”款識,更加確定了《溪山行旅圖》的真跡無疑。而這位文物工作者便是原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李霖燦先生(1913-1999)。

今年,《李霖燦讀畫四十年》與《中國美術史》合為一套,并得以在中信出版集團再次出版。這一套的兩冊書凝結了李霖燦先生畢生的心血,正所謂“四十年臺北故宮研究,二十年臺灣大學授課”,是其人生軌跡的藝學堅守與文化之旅的學術成果。

《李霖燦讀畫四十年》、《中國美術史》(一套2冊)


李霖燦(1913—1999)及其夫人

李霖燦,1913年生于河南輝縣,1941年進入中央博物院,從事傳統(tǒng)藝術尤其是繪畫的研究工作,直至1984年,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上退休。李霖燦是吳冠中的同窗好友,也是蔣勛的老師。李霖燦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任職四十余年,同時在臺灣大學等校任教,教授“中國美術史”等課程二十余年,有《中國美術史》《中國名畫研究》《中國畫史研究論集》等著作出版,也為臺灣著名雜志《雄獅美術》等撰寫藝術欣賞專欄。

李霖燦(左三)與吳冠中(左二),二人為國立杭州藝專同窗好友

1959年為《中國繪畫》出版,在北溝庫房建筑前合影。左起王季遷、張德恒、李霖燦、梁廷煒、莊嚴、譚旦冏、Henry Beville、高居翰

《中國美術史》原名為《中國美術史稿》,為李霖燦先生在臺灣大學教授中國美術史課程時的講義,后在《雄獅美術》發(fā)行人李賢文先生的邀約下,分段整理,分篇連載于《雄獅美術月刊》。1987年,又在李賢文的推動下,李霖燦終于將那些講義集結成冊。

據(jù)朱惠良在序文中介紹,全書分為29個單元,以時代為序,以類別為綱,以歷代繪畫為主調,其就畫論畫之特色,自美術史家滕固先生一脈相承。書中擅用比較法深化讀者之理解,如將顧愷之畫維摩居士病中斜倚隱幾之從容舒適坐姿與羅丹思想者雕像低頭以手撐頷之緊張坐姿比較,點出東西文化耐人尋味之處。介紹漢畫像石《荊軻刺秦王圖》:“荊軻怒發(fā)沖冠,秦王繞柱而逃,樊於期首級在匣,秦舞陽觳觫不勝?!膘o態(tài)的歷史故事經(jīng)過李霖燦先生細膩的描述,畫中人物場景氣氛就像動態(tài)電影一般,讓人有身歷其境的臨場感。

《中國美術史》書影

“全書除了引人入勝的內(nèi)容外,詮釋中國藝術之簡練精準語匯更是俯拾皆是,如‘中國畫是線條的雄辯’、‘中國書法是最純粹又最自由的藝術形式’、‘孫過庭書譜是雙料瑰寶’‘云岡雕像獷野碩大端莊肅穆的表情,這可能是北魏鮮卑族的精神和印度文化結合的綜合效果’與‘范寬得山之真貌、真情和真骨,人亦磊落不羈如山如川’等?!敝旎萘紝懙馈?/p>

據(jù)李霖燦的學生陳葆真在《李霖燦讀畫四十年》的序言中介紹說,這本書收錄了李霖燦20 世紀 80 年代初期所寫的二十二篇文章, 內(nèi)容主要介紹中國古代書法、繪畫、佛教美術和工藝名品,以及云南納西族的生死觀。其中有關中國書畫、佛教美術和工藝名品等二十一篇文章,都是他多年來在臺北各大學講授中國美術史上課時的教材。而唯一介紹納西族生死觀的一篇文章則別開生面,引人深思。由于李先生年輕時曾到云南研究納西族的語言文字和生活文化, 因而深深地愛上了當?shù)氐娜宋呐c景觀。也因為如此,他在下筆介紹納西人的故事與思想時態(tài)度特別親切,描述十分細膩而效果也意想不到地動人。

《李霖燦讀畫四十年》書影

這二十二篇文章篇篇精彩,不論何種主題,他都從容不迫地以輕松的語氣娓娓道來,描繪生動,引人入勝。同時,他也正借由“體物言志”的方式,隨時向讀者揭示他的生活與處世態(tài)度。在其中他不僅循循善誘地引導讀者如何去欣賞一件藝術品,并且隨時提醒大家:生活當中無處不蘊藏著藝術之美。正如他在書末篇的結尾中所說的:“行文至此,人書俱老,可以得一全悟——人間到處有奇景,觸景可以生情,傳達文心有妙筆,妙筆可以生花,只需脫略世俗洗滌鉛華,便能化腐朽為神奇,點黑鐵成黃金,一片佳景當前,請即珍賞人生!”

北宋 范寬《 溪山行旅》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文摘(選自李霖燦《李霖燦讀畫四十年》)

顧愷之和維摩詰像


圖1  大乘經(jīng)典中《維摩詰經(jīng)》之扉頁圖像,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1961年我扈從國寶在美國做巡回展覽,于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東方部的收藏中見到維摩詰圖像(圖1)古錦斑斕,神采照人。我大吃一驚,認為這是中國佛經(jīng)扉頁圖畫中的瑰寶。何時流落在紅塵十丈的紐約市中?真當立刻加以探討研究。

一研究之下,更使我驚訝不已,原來這是一卷大乘經(jīng)典中《維摩詰經(jīng)》的扉畫,下面紫絹底泥金書記錄了《維摩詰經(jīng)》的大部分,由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起,至入不二法門第九,所以在前面畫了維摩詰像一軀以做緣起,并在圖的左上方書寫了“南無維摩詰會”字樣。更使我驚奇的是在經(jīng)典之最后有九行題跋,上面說明這經(jīng)卷是在1119年1月13日由云南大理國的宰相高泰明致贈給宋朝使臣鐘震、黃漸的一份珍貴禮物,時間是北宋徽宗重和元年戊戌。


圖2 清  上官周《晚笑堂畫傳》顧虎頭畫像

但是我們最注意的還是維摩詰居士的畫像本身,因為我們一看就明白了,這分明還是由晉代顧愷之傳下來的一脈之流。故事來源是這樣,在上官周的《晚笑堂畫傳》上有顧虎頭的畫像(圖2),上面有文字記載如下:

金陵初置瓦官寺,僧眾設會,請朝賢鳴剎注疏,其士大夫無過十萬者。愷之剎注一百萬。后寺成,僧請勾疏,愷之曰:宜置一壁。遂閉戶畫維摩一軀。畢,將點眸子,謂寺僧曰:第一日開見者,責施十萬。第二日可五(百)萬。任施。乃開戶, 光明照寺, 施者填咽, 俄而果百萬。


圖3 東魏 《佛碑相:文殊問疾》 石刻浮雕,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

這里說明了這位大畫家的精妙通神,也說明他畫的是維摩一軀。那也就是說他只畫了維摩居士一個人的像,并沒有畫文殊師利問疾。這要到東魏武定元年(公元543年)在一座美麗的石碑浮雕上才呈現(xiàn)(圖3),這石碑亦藏在大都會博物館中。

所以宋徽宗時代的大理國維摩詰會圖上仍是居士一人;而且,很顯然這和在敦煌的盛唐維摩詰像十分相像(圖4)。更重要的是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上說:

顧生首創(chuàng)維摩詰像,有清羸示病之容,隱幾忘言之狀。陸與張皆效之,終不及矣。

這清羸示病之容,隱幾忘言之狀,不是正和我們所列舉的維摩詰像若合符節(jié)嗎?


圖4  《維摩詰像》 甘肅敦煌莫高窟103窟壁畫

但是我們卻不能不想到顧愷之畫的是壁畫。寺廟的墻壁只怕支持不了這么久,尤其是唐代會昌五年(公元845年)的武宗毀天下佛寺,使我們想到這瓦官寺的杰作必難幸免。結果呢?吉畫自有天相,《歷代名畫記》卷三上說:

會昌五年,武宗毀天下寺塔,兩京各留三兩所,故名畫在寺壁者唯存一二……先是宰相李德裕鎮(zhèn)浙西,創(chuàng)甘露寺。唯甘露不毀,取管內(nèi)諸寺畫壁置于室內(nèi)。顧畫維摩詰,初置甘露寺中,后為盧尚書簡辭所取,寶于家而匣之。大中七年(按:公元853年),今上因訪宰臣此畫,遂詔壽州刺史盧簡辭以進,賜之金帛,以畫示百僚,后收入內(nèi)。

顧氏這幅杰作,因此機緣,終能逃過大難,可云寶物通靈,有神靈呵護,令人額手稱慶!

而且這幅壁畫的拓本不少,在《蘇魏公集》上說:

至唐寺廢,杜紫微牧之為池州刺史,過金陵,嘆其將圮,募工拓寫十余本以遺好事者,其一乃汝陰太守某人也。不敢攜去,至今置在州廨。丞相晏臨淄公鎮(zhèn)穎日,嘗語從事镵石以記其始末。嘉祐壬寅(按:公元1062 年)余領郡事,暇日數(shù)取以觀之。案長康晉人,故其所畫服飾器用,皆當時所尚,其意態(tài)位置,固非畫之比也?;蛟贫疟疽褳楹笕烁`取,今所存者,蓋再經(jīng)謄拓矣。然而氣象超遠,仿佛如見當時之人物,已可愛也。況牧之所傳乎?況長康之真跡乎?想象不足,因令工人即其本移寫藏之家楮,又題于像旁。丹陽蘇子容記。

從以上這些線索中,我們可以摸索到原來現(xiàn)今傳世的維摩居士像,竟然還是自東晉之時,由我們的大畫家顧愷之創(chuàng)造出來的姿態(tài)形象,一脈相傳,使知道其中來龍去脈的人肅然起敬。


圖5 宋 《維摩詰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6 南宋 張勝溫  大理國梵像卷上《文殊師利問疾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因之,現(xiàn)在傳世的維摩詰像,不管它是敦煌的維摩詰像,不管它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宋人《維摩詰圖》(圖5),或是南宋時張勝溫畫的大理國梵像卷上的《文殊師利問疾圖》(圖6),也不管它是日本東福寺所藏的維摩,或所謂的李公麟《維摩天女像》(圖7)……我們綜合攝取,卻發(fā)現(xiàn)它們都是由顧愷之的一個原稿模樣發(fā)展而來,雖可以強分之“面向左”或“面向右”兩派,如今我們知道這和照相底板用正用反的一樣,傳模移寫,源頭活水仍是自不世出的大畫家顧虎頭潺湲流下,一筆染神,萬劫不變,真令我們欣喜欽服無量。

推測顧愷之在他應瓦官寺僧眾之請,剎注百萬布施之時,他一定早已想到這一個人間最“舒服”臥病姿勢,成竹在胸,所以寺僧們一請勾疏,他不慌不忙地就把人間最美麗的一個姿態(tài)創(chuàng)造了出來,因為藝術家只眼別具,觀察人間百態(tài)已經(jīng)爛熟,所以一旦寫出,豈僅光照一寺,簡直賓服千古。


圖7(左)北宋 李公麟(傳) 《維摩天女像》日本東福寺藏,圖8(右)達·芬奇的自畫像

試想想,他直把“矍鑠哉斯翁也”的“老”人精神活靈活現(xiàn)地表現(xiàn)了出來。釋家把“死”叫作涅槃,所以“睡”佛叫作涅槃相,真睡得安穩(wěn);記得一個睡佛之旁,有文人寫贈一聯(lián)曰:“我亦癡人說夢話,君真瞌睡遇枕頭”,可知禪夢香甜之情。

羅丹的沉思者雕像名傳宇內(nèi),因為人類思想的時候最常用這一副模樣,不是嗎?試和我國北魏半跏趺坐的思維像來相比,由這里推衍開去,便可以洞悉藝術堂奧和人生真諦,試想想我們古畫上所見的“抱膝長吟”,諸葛武侯在隆中就是這個樣子嗎?張大風氏已曾試畫過了。

仰天長嘯呢?抱頭痛哭呢?曲躍三百呢?在京劇上不是都有良好的韻律舞蹈表現(xiàn)嗎?如此推展開去,藝術家真?zhèn)ゴ?,他“冷”眼旁觀,看透了人生百態(tài),卻“熱”心地表現(xiàn)于畫面之上,使我們了悟到宇宙六合如此美麗,喜怒生情,點黑鐵成黃金,“遷想妙得”,化腐朽為神奇!

遷想妙得,是顧愷之藝術理論的精華,也自是他人生的奧華,人家捐十萬元給宗教團體,因為宗教是一種崇高的情操,我為什么不可捐一百萬呢?雖然我是人世間的窮措大,但是我是一位藝術家,藝術無價,我何妨出奇兵以制勝?這是顧虎頭的權巧方便遷想妙得了,明白乎此,才知顧愷之,才知道藝術,才知道人生。

《李霖燦讀畫四十年》、《中國美術史》(一套2冊)

顧愷之是不世出的天才,他的才華“如百斛源泉,不擇地而出”(東坡語),治藝術如此,處人生亦如此,試想想他被軍閥桓玄偷去了一櫥佳畫,卻說“妙畫通靈,變化而去,亦如人之登仙”,怪不得人家說顧虎頭有三絕:畫絕、才絕,還有癡絕。

這是知道顧愷之的為人嗎?試請諸葛武侯來評論一下:茍全性命于亂世,不必得罪于軍閥。諸葛亮才是顧長康的知音,生于太平老于太平的人哪得知?

就是一件件一樁樁的日常小事,在這位藝術家的身上每每有深意哲思?!稌x書》上說:“愷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漸入佳境’?!焙靡粋€漸入佳境,人生境界如至此,已是智珠在握,還有什么話說?

北宋的理學家程明道先生也說過一句有趣的話:“不哭底孩兒誰抱不得?”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都和畫維摩詰一軀的顧愷之的“遷想妙得”有相通處,哭的孩兒亦是藝術家欣賞的對象,亦是修道人的進道之憑借,對嗎?一旦想“透”了,上下千古、縱橫六合便都悠然有會于心,還有什么話說?彼此彼此,都是董其昌所謂的“透網(wǎng)之鱗”了!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