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

南藝美術館“國際計劃”:數字時代的參與與思考

9月19日,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迎來了“AMNUA國際計劃三——大健身”。作為南藝美術館自主類國際展示項目,“國際計劃”歷六年,共舉辦三屆。六年中,不變的是項目總策展人,不停變化的是歷屆南藝美院學生。一

9月19日,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迎來了“AMNUA國際計劃三——大健身”。

作為南藝美術館自主類國際展示項目,“國際計劃”歷六年,共舉辦三屆。六年中,不變的是項目總策展人,不停變化的是歷屆南藝美院學生。

一位兩次參與“國際計劃”的畢業(yè)生告訴“澎湃新聞”,從曾經的布展者,到今天的參展藝術家,“四年的藝術教育像一道幻光?!笨偛哒谷送鮼喢魟t說:“作為真實的現場教學,展覽不在于傳遞藝術知識,而是讓學生體驗辛苦的藝術生產與勞動過程?!?/p>

今年南藝美術館的“AMNUA國際計劃三——大健身”,包含數個單元,分別為《新群眾》展覽、《此時彼刻——英國朋克后的電影和錄像》、《拇指鬼畜,數據瘋魔》展覽、《大銀幕-電影與意大利六八》專題,整個“國際計劃三”,為期近一月,至10月17日閉幕。9月19日率先開啟的是《新群眾》與《拇指鬼畜,數據瘋魔》兩個展覽單元。

乍看項目主題“大健身”,或許費解。但如果把項目與展覽置于整個“國際計劃”的完整背景下,便可以理解策展人對“當代藝術”的破題。

2014年,“國際計劃一”的主題為“外包/內銷”,藝術生產過程被抽象為一個生產鏈、生產關系,藝術家發(fā)包作品概念,而完成裝置、實現藝術創(chuàng)作的人,則成了美院的學生。展覽通過拓展外包行為在內外取向上的理解,以更廣義地理解:當代進程中的人類究竟為何?

2016年,“國際計劃二”的主題為“絲路國際”。意識到自身在經濟系統(tǒng)框架中的位置和角色,藝術活動在微觀上呈現出藝術家日益自覺的自我經濟實踐,或融入由雙年展、博覽會、美術館、畫廊等封閉循環(huán)的運轉體制,或進入體制的運轉方式。

2018年,“國際計劃三”,在完成了對當代藝術生產鏈、“全球化”經濟運作方式的探討后,進入數字時代對藝術“在場”的思考:通過數碼技術,業(yè)余藝術愛好者和群眾正在占據景觀舞臺的中央,每一個身體與大腦都在進行“社會雕塑”,所謂“大健身”主題,正反映了群眾在數字工廠“集體勞動”的景象。

“澎湃新聞”記者帶來一組現場作品,看“大健身”“新群眾”是如何落地的:


展廳一層,參觀者經過投影動畫,“米其林健身者”。身后是美院學生自制的健身用品,并現場售賣。


一位南藝學生在開幕式上表演B-Box

展廳二層,集中呈現文獻檔案與影像。


卡爾·阿克利,卡里辛比的巨人,非洲巨人剝制標本,文獻檔案

人類學家為了獲得大猩猩標本,活剝了它。很多年后,大猩猩身后的火山腳下,成了一處難民營。


內爾·哈維森,盲視,行為,錄像

畫面中的男子,是一位色盲,在頭頂輔助設備的幫助下,他得以了解彩色的世界。


該作品沒有展覽說明,藝術家于伯公告訴“澎湃新聞”,展墻上一列排開的是草原上使用的箭矢,這是一個在內蒙古草原的駐地藝術計劃,藝術家來到草原,教學生如何制作弓箭,了解草原文化,項目在當地流動進行,旅途中,藝術家與學員體驗當地生活,展示的是縮小的帳篷,以及教學繪圖。


少年新聞日報,健康版,唐彥,2018


榮耀男孩,1983,萬達·卡特,4分鐘影像。

展廳三層,呈現裝置類作品及《拇指鬼畜,數據瘋魔》展覽,后者是當代藝術對數字化與手機時代的回應。


雕塑作品


不少觀眾被霧氣(干冰)流動的這間房舍吸引,策展人告訴記者,這是一處被拆除的老屋,藝術家保留下房屋構件,并拍攝了紀錄片《濃霧鎮(zhèn)》。


一組紙上色粉作品中的2幅,徐跋騁,“大魚”系列,2018


“手機玩我”展區(qū)。掃碼登錄后,可以在平臺上留言,展覽以一面展墻、數張展臺呈現出互動成果。


影像作品的一幀

膜拜價值,還是展示價值?

觀展前,策展人王亞敏告訴“澎湃新聞”,此次入選的都是國內外的成熟藝術家,且身份多元。有電影導演、哲學家、威尼斯雙年展國家館藝術家代表、倫敦藝術學院院長、杜尚獎得主,也有在古根海姆辦過展覽的當代藝術家。但是,如若不是他提前介紹與專門導覽,記者此次來到南藝美術館,又會陷入一場“混沌”的參觀旅程——有的展品沒有展覽標簽,撞上了藝術家可以略知一二;有的展品即使有標簽,也寥寥數字,并不足以傳遞有效信息,絕大部分展品也是以影像、復制品等形式呈現。

王亞敏表示,一場當代藝術的展覽,應當是開放的狀態(tài)。當代藝術,往往是概念性的,展覽既可以突出作品的膜拜價值(展出原作,強調商品性),也可以突出展示價值(以復制品、影像等概念性的物品傳達概念),而后者或以其發(fā)散性的思維,或以其引發(fā)爭議與話題的力量,構成展覽的價值。

盡管策展人強調了“展示價值”“傳達概念”,但一場真正演繹出策展理念的優(yōu)質展覽,依然是靠展品來呈現的,傳遞展品信息的方法無疑也非常重要。策展人看似“合理化”一場展覽的背后,依然暴露出高校美術館辦展的艱難。

一場原本預算六十萬元的國際展覽,經過復雜的審批流程,或許只能獲得一半的資金,甚至直至展覽開幕,部分資金還需策展人先行墊付。轉過身來,策展人需要面對的是七八十位國內外藝術家的作品,因此不可避免地選擇了影像或復制類作品,一再壓縮成本?;I備展覽的過程中,受制于人員緊張,對每一件展品的“背景梳理”也多集中于策展人的“大腦”,形成于口述,或者開幕以后通過人工導覽、公眾號推文,實現深度呈現。因此,開幕現場觀展時的“信息匱乏”也就不難理解了。

受困于高校美術館現實的南藝,卻也以自身的方式突破局限,將一屆一屆“國際計劃”辦成了真實的現場教學。近20位學生參與了此次的策展、布展工作。王亞敏告訴“澎湃新聞”:“開學以來,學生們半天上課,半天趕來幫忙。盡管做的工作是些粗活、累活,但是他們體驗到展覽的過程。作坊式的教學,不在于傳遞藝術知識,而是讓學生體驗辛苦的藝術生產與勞動過程。不僅看到好的作品,同時接觸到藝術圈,也打開了藝術關系?!痹谡褂[開幕式上,記者看到,參與策展和布展的幾位學生代表依次上臺發(fā)言,而總策展人則退居一旁,那些稚嫩、不善言辭、甚至慌忙的學生,成為了這場“大健身”中的“新群眾”。

南藝研究生畢業(yè)的韓旭參與了第一屆和本屆“國際計劃”,此次,他以健身工作室負責人和參展者的身份回到母校。在接受采訪時,他說:“第一次參展時,同學們膽子很大。現在,反而沒有以前的沖勁了。藝術學院帶給我們最重要的是底色,四年的藝術教育像一道幻光,四年后每個人都打回原形,融入了生活,沒有多少人一直做藝術?!痹掚m如此,從曾經負責展品制作、布展的大二學生,到帶著健身品牌、以藝術化的手段呼喚“自信勝于專業(yè)”的參展者,記者在南藝畢業(yè)生身上看到的是對藝術的堅持,以及藝術與真實生活/生存的融合,也是“國際計劃”三屆、六年生長的一個縮影。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m.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