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文化

從“桐葉封弟”到“三家分晉”,南博將展“晉國”

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共同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吳、晉兩國,同源同宗,雖遠而交。西周時期,晉、吳青銅器均呈現出繼承宗周文化并融合本地文化之特點。

2022-06-17

澎湃新聞

“青花瓷”圖書館:諾獎作家的搖籃

初夏的里斯本用如夢如幻的藍花楹歡迎著過往來客,在這樣的時節(jié)里,我站在有著婉約素雅的青花瓷磚畫的加爾維亞斯宮圖書館,不由唏噓,這是怎樣一個充滿故事的神奇空間,這里又經歷了…

2022-06-17

澎湃新聞

沈陽故宮展清宮“萌寵”,背后有哪些吉祥寓意?

6月15日,“國有祥瑞 生生不息——清宮動物造型文物展” 在沈陽故宮博物院開展。展覽以“護佑蒼生”“寓禮于服”“鎮(zhèn)守殿宇”“祈福吉祥”四個單元,闡釋沈陽故宮院藏清代宮廷動物…

2022-06-17

澎湃新聞

帶著“情感”做社會學研究

在社會科學研究中,我們經常會聽到諸如價值中立、價值無涉之類的概念,這些概念也是我們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中需要學習和訓練的內容。

2022-06-17

澎湃新聞

榴花照眼,梔子傳香——在文物里賞聞初夏

夏天來了嗎?從傳統(tǒng)習俗上說,夏天早已伴隨著立夏節(jié)氣在5月5日到來;從氣象學意義上看,上海也在5月30日連續(xù)5天氣溫超過22℃邁入夏天

2022-06-15

澎湃新聞

全球奇樹還是全球詛咒——桉樹的歷史

2022年5月18日,中山大學歷史學系《世界環(huán)境史》海外名師系列講座第二季第八講(總第十九期)邀請到了來自南非約翰內斯堡大學、澳大利亞西悉尼大學歷史學系的雙聘副教授布雷特班尼…

2022-06-14

澎湃新聞

普鳴《作與不作》《成神》討論會:早期中國的文明創(chuàng)造與超越性思維(下)

本文系2021年10月24日在三聯書店中國美術館店舉辦的普鳴《作與不作》《成神》討論會的發(fā)言稿,由澎湃新聞記者丁雄飛整理,經作者審定。

2022-06-14

澎湃新聞

和服何以成為不可思議的文化引爆點

江戶時代是日本紡織、染色和刺繡工藝的頂峰時期。和服最初屬于昂貴的奢侈品,大多為私人定制,主要消費者是武家統(tǒng)治階層的幕府成員。

2022-06-14

澎湃新聞

普鳴《作與不作》《成神》討論會:早期中國的文明創(chuàng)造與超越性思維(上)

本文系2021年10月24日在三聯書店中國美術館店舉辦的普鳴《作與不作》《成神》討論會的發(fā)言稿

2022-06-13

澎湃新聞

網絡現實題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與時代精神

作為內容生態(tài)得到優(yōu)化的重要標志,現實題材創(chuàng)作蔚然成風,這不僅為網絡文學注入了新的發(fā)展動能,也為推動網絡文學精品創(chuàng)作拓展了新的路徑。

2022-06-13

《東京夢華錄》中的北宋建筑,恍若步入“清明上河圖”

近日,隨著電視劇《夢華錄》的熱播,北宋都城東京開封的方方面面以一種鮮活的樣貌展現出來。劇名《夢華錄》來自宋代孟元老的筆記體散文《東京夢華錄》一書。

2022-06-13

澎湃新聞

被噤聲的黑人女明星:冷戰(zhàn)中的約瑟芬·貝克與美國種族抗爭

20世紀50年代初,約瑟芬貝克(Josephine Baker)是一位國際明星

2022-06-12

澎湃新聞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八小時直播,民樂云上“論劍”

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斫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致儉告訴你乾隆有多愛古琴;被年輕人稱為古箏“祖師奶奶”的孫文妍講述古箏為什么能火兩千年;還有抖音人氣主播滿寶醬用箜…

2022-06-11

澎湃新聞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走進甘肅,聚焦敦煌文物“高地”建設

2022年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國家文物局確定的主題為“文物保護:時代共進 人民共享”。澎湃新聞獲悉,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場城市活動于6月10日—11日在蘭州舉行。

2022-06-11

澎湃新聞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走進上海,從海派城市考古到非遺云展播

6月11日是我國2022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澎上海推出“海派城市考古”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線上專區(qū)、“非遺新體驗”首屆國潮文創(chuàng)設計大賽、非遺云展播等線上活動。

2022-06-11

澎湃新聞

熱門文章排行

Copyright ? 讀書網 m.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