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耶魯大學建筑系館
保羅·馬文·魯道夫(Paul Marvin Rudolph,美國,1918—1997)。
時間:1963年。
地點:美國,康涅狄格州紐黑文市。
保羅·馬文·魯道夫想用他的“燈心絨”式混凝土線條來闡述一切,他對于耶魯大學建筑系館的設計是近乎瘋狂的。魯道夫在19 5 4 年的建筑師協(xié)會上有這樣一段發(fā)言:“我們非常需要再次學習建筑的藝術處理手法來創(chuàng)造不同類型的空間—寧靜的、圍合的、遮蔽的空間,喧囂忙亂、充滿活力的空間,流光溢彩的、品位雅的、巨大奢華的空間,甚至敬畏森嚴、鼓舞人心的空間,還有神秘空間……我們需要運用空間秩序來逐步調動人們的好奇心,讓人有所期盼,這將驅使和誘導人們急切地向前走,發(fā)現(xiàn)一個個占主導地位的豁然開朗的空間,這將成為一個個的高潮,像磁鐵一樣引人入勝,并起著導向的作用。”
正如魯道夫所描述,他將所有的觀念都運用于耶魯大學建筑系館的設計中,更恰當的形容應該是魯道夫親自創(chuàng)作了一幅素描畫,在畫中運用不同的線條和筆觸刻畫了一個元素共融的場景。建筑的肌理也是這樣,同樣的混凝土卻在不同的空間里雕刻出不同的氛圍。
耶魯大學建筑系館呈現(xiàn)的是紋理混凝土的特征,這樣作品看起來既具有藝術整體效果又具有單純統(tǒng)一的肌理特征。紋理狀的混凝土是建筑師在鋼筋混凝土結構外又圍合的一層30.48厘米厚的混凝土墻體,墻體是通過將混凝土澆筑到帶有豎直肋狀的木質模板中,去除模板再進行人工敲鑿而成的。這樣建筑的外表觸感由于凹凸的紋理而改變了,魯道夫認為豎直紋理的混凝土表面更顯親切和柔和,建筑師在耶魯大學建筑系館設計初始的嘗試階段花費了很長時間,建造了數十個模型樣品才獲得滿意的效果,可見魯道夫對于混凝土嘗試的極大熱情。
所有的描刻闡述的是一個整體,統(tǒng)一中有變化,由此建筑系館的氛圍比素描畫來得更為生動,魯道夫想象著耶魯建筑系的學生們穿梭于他筆觸間的混凝土調子中,在充滿理性基調的環(huán)境氛圍中學生們也可以靜下心來思考些什么……
然而沉靜之下卻略帶有一絲沉重,1969年6月14日的晚上,一條火痕試圖毀掉這片許久的寧靜,悲劇性的一幕發(fā)生了,一場至今不知原因的大火嚴重摧毀了建筑系館,火災持續(xù)了幾個小時。很多傳言說,建筑系的學生們因為對于建筑館的設計有所異議,而且再也無法忍受建筑系內壓抑冷漠的氣氛而焚燒了建筑。隨后魯道夫對于建筑館火災后的改建也完全不滿,甚至于否認這棟建筑曾是他的作品。
這是一場鬧劇嗎,是建筑師在方案初始就犯下的錯誤嗎?究其因果無人得知?;馂牟皇菍τ诮ㄖ呢撁嬖u價,也許它只是單純的政治事件,由于當時不明的社會政治因素。
建筑系的事件并不能證明作品藝術性本身有任何問題,建筑的力量可以影響甚至改變一個人的情緒,建筑殘酷的一面在此時無所顧忌地流露出來,無論事件本身帶來的影響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被人們有所關注才是最為重要的吧。
圖源:網絡
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