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研究就要甘于寂寞,或是皓首窮經(jīng),或是扎根實驗室,‘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2月18日下午,在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上海財經(jīng)大學、上海人民出版社聯(lián)合主辦的《中國財政制度史》出版座談會上,本書作者、上海財經(jīng)大學公共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黃天華說。
可實際上,黃天華的“冷板凳”一坐就是三十一年。
為了兌現(xiàn)“中國的財政史一定要由中國人來寫”的一句承諾,三十一年里,他夜以繼日、全年無休;他不敢生病,小病當沒病,大病當不知道;沒有科研經(jīng)費,他就自掏腰包“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搜集資料……終于兌現(xiàn)了當初的承諾,完成了這部500萬言的《中國財政制度史》。
為民族立說的初衷、用生命著書的過程可敬可佩,但衡量一項研究價值、一個學者貢獻的歸根結(jié)底還是其學術品質(zhì)。在座談會上,來自廈門大學、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東北財經(jīng)大學、上海財經(jīng)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對《中國財政制度史》的全面性、系統(tǒng)性、創(chuàng)新性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它清晰地勾勒出中國波瀾壯闊的財稅史畫卷,充分地展示財稅的興衰與政權(quán)及國家興亡之間的密切關聯(lián),填補了我國該項研究的空白。
一句話,半輩子
1978年,黃天華考入原上海財經(jīng)學院財政金融系財政專業(yè)學習。本科的一堂財政專業(yè)課上,蘇挺老師說起財政起源問題前蘇聯(lián)從1935年一直爭論不休,直到當時都還沒有結(jié)論,這引發(fā)了黃天華的濃厚興趣。在大學四年里,他努力想要解答這個問題,畢業(yè)論文《論原始財政》在國家級刊物上發(fā)表。
本科畢業(yè)后,黃天華考取了中央財經(jīng)大學財政制度史研究生,師從該領域著名學者馬大英。馬大英告訴黃天華:“中國財政制度史的研究,西方發(fā)達國家走在我們的前面,并遠遠超過了我們!”
黃天華當時聽了頗為震驚,不理解中國財政問題的研究主導權(quán)怎么會在外國人手里。他下定決心,作為中國人一定要把中國財政制度演變的歷史研究清楚。后來,黃天華才逐漸知道,有關中國財政史的完整文獻、史集資料并不在中國,而是在日本、法國、美國等諸多國家。
馬大英知道作為交叉學科的財政史有多艱難和清苦,擔心年輕人堅持不下去。黃天華卻毫不猶豫許下承諾:“我哪怕傾家蕩產(chǎn),頭破血流,這條路我走定了!”
就為這一句承諾,黃天華把整個學術生涯都投在了中國財政史研究里,付出了大半輩子的心血來履行?!艾F(xiàn)在想想,那時的我真是有些不知天高地厚。”黃天華回想起當初有些膽戰(zhàn)。
書成第二天,他開始咯血了
全面梳理中國財政史,放在哪里都可以算上一項重大學術工程,甚或是國家工程。這種學術工程,一般是需要投入巨大的資源,合多人之力或者幾代人接力方能完成的。黃天華想要一個人來做,確實可謂“不知天高地厚”。
其實他也做了規(guī)劃,對困難有所準備?!拔覟樽约鹤隽艘粋€規(guī)劃。我想用30年時間,研究包括中國稅收制度史和中國財政制度史,同時融合軍費制度史、官俸制度史、社會保障史、專賣制度史以及宗教與財政關系史?!钡@條路的艱辛仍遠超他的想象。
首先是錢的問題。如此長周期的課題,在高?,F(xiàn)有體制下幾乎不可能作為課題立項,也就是說沒有經(jīng)費可資助。然后是研究難度問題。財政制度史作為交叉學科,研究者必須兼具財政學和歷史學兩門學科的科研能力,而到具體問題上,又涉及諸如軍費、官俸、皇室財政、文化教育、公共工程、公共事業(yè)、郵驛、漕運、宗教、社會保障、社會救濟等等幾十個專門領域。這些領域的史料遍布于各種古代典籍。最后是個人的生存生活壓力。為了在高?,F(xiàn)有的考核機制下保住教師的資格,必須要抽出時間做一些零碎的研究,以完成作為講師、副教授、教授的短期考核目標。
沒有經(jīng)費,黃天華就自掏腰包,不高的收入全部用來購買資料和出差。這么多年,僅為了中國財政史花去的資料費就達19萬元。妻子雖然委屈,但還是義無反顧地支持他,家里的開銷都是由妻子負責。女兒長大后,有時也會拿出一部分工資補貼父親。三十多年來,黃天華最愧疚的就是覺得虧欠了家人,“沒有盡到養(yǎng)家糊口的責任”。
史學功底欠缺他就補課,到處旁聽,四處拜訪求教,他還自學了甲骨文。為了收集史料,他乎每年都往北京跑,尤其是財政部,西安、南京等地的博物館和檔案館他也去抄過筆記。一些有價值的史料被國外的學術研究機構(gòu)收藏著,他就托人幫忙。就這樣,“家里的4個書柜,再加上辦公室的2個書柜,幾乎都裝滿了。”
三十一年來黃天華的工作狀態(tài)近乎“爭分奪秒”,他從大年初一工作到大年三十,沒有寒暑假,每天5點起床的第一件事是寫點兒框框架架,8點吃完早飯繼續(xù)工作,每天都要干到深夜12點的節(jié)奏。直到三年前身體不行才改為工作到夜里10點。
他的身體也每況愈下?!吨袊斦贫仁贰穼懙揭话氲臅r候,他患上了心臟病,醫(yī)院建議做搭橋手術,但要花1年的時間治療與調(diào)理。當時,黃天華覺得過于奢侈,沒有聽從醫(yī)生的建議。后來,又陸陸續(xù)續(xù)患上支氣管破裂、腰椎間盤突出等疾病。健康危機的出現(xiàn)讓黃天華感到有必要和時間賽跑了,于是他就加拼命,結(jié)果也可想而知。
“在完成《中國財政制度史》的第二天,我開始咯血了。” 當年那個身高180厘米體重133斤的年輕人,現(xiàn)在已是年逾花甲、滿頭華發(fā),體重也跌到了107斤。
學術精品,關懷之作
安于清貧,皓首窮經(jīng),黃天華用整個學術生命為“耐得住寂寞,經(jīng)得起誘惑,守得住底線”的學人品格做了注釋。更加令人肅然起敬的是,他不是只有“好故事”,《中國財政制度史》的學術品質(zhì)才是奠定“好故事”的根本。
在座談會上,來自全國財政學領域的科研院校專家學者在感佩其學人風范之余,對《中國財政制度史》的學術價值給予了充分肯定。
在廈門大學經(jīng)濟學院教授張馨看來,這部《中國財政制度史》最主要的特點是解決中國財政的起源問題。而這也是黃天華最滿意的部分,“這是我一生研究的精華所在。財政的起源包括中國農(nóng)業(yè)稅起源、人頭稅起源、關稅起源、商稅起源、鹽稅起源與宗教稅收起源,我從多角度分析進而提出了‘原始財政’的理論問題,給予中國早期財政(夏商周財政)應有的歷史評述?!?/p>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財稅務學教授陳志勇則對該書嘗試將每一個王朝獨立成章的范式印象深刻,“這規(guī)范了以往粗泛的斷代財政史劃分方法。不僅是財政學、經(jīng)濟學,”
上海財經(jīng)大學經(jīng)濟學院教授燕紅忠則看到,《中國財政制度史》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它不僅是該領域的奠基之作,但不僅限于財政史,財政學、經(jīng)濟學、政治史等等學科領域都能從中獲益。”
東北財經(jīng)大學財稅學院院長孫開認為,黃天華在書中力求窮盡每個王朝財政收支情況,這是相當不容易的。對此,上海財經(jīng)大學副校長蔣傳海也說,如果把不同的財政支出剝離出來,就可以獨立成書,比如中國軍費支出史、中國皇室支出史、中國社會保障支出史等等。
在孫開看來,我們現(xiàn)在很多財政政策、制度都可以從歷史上找到影子,在這個意義上,黃天華的《中國財政制度史》不僅是學術精品,同時也是關懷之作,“可以給我們現(xiàn)在和將來的財政改革提供很多啟迪?!?/p>
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長王為松當天頗為感慨,他想到魯迅先生曾說“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個說法在他看來,“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中國話語體系、學科體系、學術體系的建設”,而《中國財政制度史》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出版的學術精品。(文/徐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