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上海外灘藝術中心185空間2025年度新展“變奏”正式開幕。展覽匯聚了1942年至1979年期間不同代際藝術家的作品,展品形式多樣,涵蓋了繪畫、雕塑、影像等多種媒介,展現(xiàn)了藝術家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背景下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與風格。
上海外灘藝術中心展覽外景
此次展覽主題“變奏”的靈感來源于音樂中的“變奏”概念,代表著藝術創(chuàng)作中形式與內容的不斷變動與深化。十位參展藝術家從“40后”到“70后”不等(出生年齡從1942年到1979年),他們都同時經歷著劇烈震蕩 、 波詭云譎的當代 。在形式過剩的當下,他們保持著敏感和好奇,用藝術來回應這個急速變動的世界。
展覽現(xiàn)場,策展人杜曦云導覽
策展人杜曦云介紹:“變奏是音樂的靈魂,也是藝術的本質——在恒常中捕捉流動,在流動中錨定永恒。通過藝術作品的呈現(xiàn),期望探索變動與恒常、流動與永恒之間的復雜關系。喧囂會歸于平靜,未來會驗證當下。這些藝術家們在觀念持守和美學變奏的張力關系中一路前行到當下 ,作為一個個精彩的個體 ,為匆匆滑過的‘當代藝術’留下了可以駐足的樣本 ,以及可供反思的案例 ?!?/p>
李山,《閱讀》,亞麻布油畫
生于1942年的李山,是中國當代藝術界里極具個人風格的一位藝術家。自1993年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之后,他的創(chuàng)作重心轉向了另類的生物藝術,將“生命等價,生物大同”的概念注入到平面繪畫之中。他的“閱讀”系列作品明確了人的位置與其他生物位置的同等性,用藝術樣式去接納生物界幼小的生命,塑造對生物體之間關系的新理解。
胡項城,《塵世 》,布面混合材料
胡項城1950年出生于上海。從幼時觀察蟲蟻、在父親廢棄的宣紙舊賬本上的隨意亂涂開始,“好奇心”便是他理解和體驗世界的原動力。上世紀八十年代,胡項城留學日本,主修造型學、民間工藝學與當代藝術,之后旅居非洲與歐美及世界各地考察創(chuàng)作。豐富的經歷,以及在工廠農村的社會實踐使胡項城對表達形式的多元實驗保持著恒久的沖動。
施勇,《向內,直至消失》,裝置|鋁
施勇是中國較早從事裝置與影像媒介的代表創(chuàng)作者之一,此次他參展的作品《箱內,直至消失》是一件鋁制裝置,三根細長錐形管道由一個點連接延伸而出。他說:“這件作品最初的靈感是關于‘消失’?!?/p>
張培力,《標準翻譯》 LED 多媒體演示,彩色,無聲
張培力的作品《標準翻譯》,選取了一些中國俗語,不斷將這些俗語轉譯成不同語言后,最終再翻譯回中文,卻早已和原意大相徑庭。
尚揚,《白內障-4》 綜合材料
尚揚的作品,用現(xiàn)代材料表達對當下社會混亂、碎片化的復雜感受。
梁紹基《協(xié)奏曲》
梁紹基自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進行養(yǎng)蠶藝術實驗,此次展覽作品《協(xié)奏曲》即采用了養(yǎng)殖蠶的吐絲,柔韌的絲物在亞克力材料之下,呈現(xiàn)出一種生命的力量。
宋冬,《變奏行》
宋冬的《變奏行》是基于展覽主題和上海國拍的拍賣業(yè)務特點而特別創(chuàng)作的一件新作,使用了以往創(chuàng)作中的廢棄物及日常生活用品,他給這些看似無用的材料賦予了藝術價值,并強調作品的公共性和在地性,推動藝術深度融入公共生活。展覽開幕式上,宋冬的參展作品《變奏行》進行了拍賣,拍賣所得全部用于捐獻上海浦東新區(qū)花木街道的養(yǎng)老院。
仇曉飛,《拉奧孔》 紙上墨水、蠟筆、水彩
本次參展藝術家為:尚揚、李山、梁紹基、胡項城、張培力、施勇、宋冬、顏磊、仇曉飛、賈藹力。
展覽將持續(xù)至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