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評

日本學者眼中的日本,中國學者眼中的中國

一年好景君須記。一年讀過的好書,更是讓人留戀。4月初在“燕京書評”上發(fā)表了《中國史學史研究的一顆“炸彈”》,談的是章益國教授的《道公學私:章學誠思想研究》。

一年好景君須記。一年讀過的好書,更是讓人留戀。

4月初在“燕京書評”上發(fā)表了《中國史學史研究的一顆“炸彈”》,談的是章益國教授的《道公學私:章學誠思想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版)讀得還算認真,借機結識新知(如張榮華、張壽安的論文等),重溫故舊(如錢穆、余英時、王汎森的論著等),總是很愜意的一件事?!兜拦珜W私》的腳注很豐富,也很有讀頭,最近想到一個問題,或許可以藉此做一點補充。書中提到陳垣、余嘉錫等近代學人對章學誠的批評,作者認為:“以陳垣的路子和口味,對章學誠的高明處可能體會不深,對其鑿空蹈虛處卻看得清爽。陳垣的心頭好是錢大昕,我們很難要求一個人同時喜歡《十駕齋養(yǎng)新錄》和《文史通義》……”這個意見很有參考價值,不過似乎也應注意到,胡適等人對章學誠抬舉太過,恐怕也會引起一些學界同仁對章學誠的不滿。這就好比,某人突然大紅大紫,旁人趨近一瞅,覺得固然有其優(yōu)勝,但又沒有達到眾人吹噓的那般地步,不能不發(fā)出一些不同的聲音,以表持平,在這種情形下說一些重話也是可以理解的(各家秉性不同,對同一事物的認識也可能大相徑庭)——這些板子打在研究對象上,其本意或有幾分是對吹捧者的“抗議”。如果我們把這一層考慮進去,也許可以對學界一些現象有更深一層的把握。當然,這種“默證”有其限度,不可過度推衍。

丸山真男

丸山真男

暑期主要讀了丸山真男和立花隆。丸山真男(1914-1996)是戰(zhàn)后日本重要的思想史家,近些年他的著作陸續(xù)有中譯本刊行。巧的是,苅部直的《丸山真男:一位自由主義者的肖像》(唐永亮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丸山真男的《忠誠與反叛:日本轉型期的精神史狀況》(路平譯,上海文藝出版社)在今年先后面世,我不揣淺陋寫了一篇《丸山真男:“開國”對日本意味著什么》,發(fā)表在“澎湃·思想市場”上。

立花隆生于1940年,是戰(zhàn)后日本著名的學者,早年以《田中角榮研究》《日本共產黨的研究》等深度調查廣為人知,后來出版的《太空歸來》《瀕死體驗》也是好評如潮,影響甚眾。立花隆興趣廣泛,嗜書如命,他在東京文京區(qū)著名的“貓樓”就是一間小型的圖書館,從分子生物學、人工智能、環(huán)境論到宗教、哲學、宇宙論,應有盡有,據書中照片說明,光是關于“共產黨研究”的參考文獻就有700冊。立花隆筆耕不輟,著作等身,被譽為“知識巨人”,因病于2021年4月30日去世。我是6月下旬一天夜里在朋友圈看到立花隆的死訊的(立花隆去世的消息是他家人6月23日告知媒體的),國內幾乎沒什么動靜,但在日本,報紙、電視節(jié)目都有報道。

我主要讀了《立花隆のすべて》(書名直譯,即《立花隆的全部》),準確地說,是書中的部分文章,尤其是《毛沢東の徹底的解明》一篇,反復讀了多遍,還把24頁的全文錄進電腦——當然也是為了學習日語。這本書由文藝春秋社1998年出版,主要收入了立花隆在《周刊文春》和《文藝春秋》上發(fā)表的重要作品,以及一些社會名流(作家、教授、媒體人、律師)關于立花隆的印象記和讀后感,其中包括舞臺美術家妹尾河童的《夢幻般的“立花小報”》(幻の『たちばなしんぶん』)、哲學家梅原猛的《蘇格拉底意義上的哲人》(ソクラテス的意味における哲學者)等。

今年9月,文藝春秋又推出了《「知の巨人」立花隆のすべて》,與1998年版有部分內容重合,但全文收錄的《田中角榮研究》,以及司馬遼太郎、山中伸彌和立花隆的對談,都是舊版所沒有的。如果想對立花隆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這兩版“全部”值得參考。

對我而言,立花隆《透徹了解毛澤東》一文雖然沒有提供什么新鮮的事實,但生動流暢的敘事、鞭辟入里的分析,令人印象深刻。在閱讀的過程中,早年零星讀過的關于毛澤東的一些紀錄,像通了電似的,猛然從記憶之海浮出水面,比如青年毛澤東堅持洗冷水澡,偏愛在鬧市中讀書,以及“野蠻其體魄,文明其精神”之類的名言和掌故,零零總總,不一而足。而作者駕馭有度,行文不疾不徐,引人入勝,充分展示了其高超的謀篇才能和精湛的剪裁技藝。上面說該文沒有什么新材料,那是就現今的立場而言的,遙想當年(本文發(fā)表于《文藝春秋》1970年11月號),中日還沒有建交,作者卻能“徹底”解讀毛澤東的功過,除了他本人的博學多聞,也跟日本堅實的中國學研究積累有關。

這一年,日本有立花隆這樣的“知識巨人”辭世,中國學界也有多位著名學者駕鶴西去,如章開沅、何兆武、余英時、李澤厚等。這四位先生中,除了章先生的論作較少接觸外,另三位先生的大作我都盡量閱讀,近兩年機緣湊泊,不時重溫一二。最近從圖書館借出《錢穆與中國文化》,(上海遠東出版社1994年12月版)回想初讀,大概是在鷺島上大學期間,一晃將近二十年了。當然其中有些篇章,后來讀過不止一遍。此處只談重讀之后幾點瑣碎的感想。其一,當年讀書肯定是跳著讀的,像《〈周禮〉考證和〈周禮〉的現代啟示——金春峰〈周官之成書及其反映的文化與時代新考〉序》一文,我就完全沒有印象,這回粗讀一過,感覺很有意思。比如,文中推論說,“司馬光也許是劉歆偽造(《周禮》)說的始作俑者”(150頁),而“司馬光是最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人”。聯想到北大辛德勇教授《制造漢武帝》一書所引發(fā)的學術公案,對王安石變法的重大影響(不只是政治事件,其對思想學術上的刺激或有深入研討之余地),以及《資治通鑒》的史書性質(光從書名即可看出司馬溫公此書的指向,但后來的學者大都從現代史學的立場出發(fā),這個前提很可能成為一個陷阱),有必要格外留心。其二,《猶記風吹水上鱗》《一生為故國招魂》等已成為名篇,自不消說,單是書中附錄的錢穆幾通論學書簡,尤值吟詠再三。實際上,據我觀察,確有學者從錢穆的“論學文字極宜著意修飾”出發(fā),成就自家論著,且頗有影響,也算善于讀書、敏于撰作了。其三,《〈十批判書〉與〈先秦諸子系年〉互校記》是一篇“少作”,1954年8月和9月分三次刊發(fā)于香港《人生》半月刊,這大概是余氏平生最具爭議的論文之一。恰好《歷史研究》2021年第4期發(fā)表了華東師大李孝遷教授的《〈十批判書〉的寫作語境與意圖》,從馬克思主義史家之間的學術論辯這一角度分析《十批判書》的寫作,與《互校記》對讀,頗可玩味。

夏秋之交斷斷續(xù)續(xù)讀了《帝國日本の學知》第三卷《東洋學的磁場》,(岸本美緒編,巖波書店2006年版)打算專文介紹,這里就不多說了。順帶一提,最近因查陳垣的《中西回史日歷》,發(fā)覺他在1925年7月14日寫的自序中說:“……稿凡五易,時閱四年。中間復得一九二〇年南京黃教士中西年月通考。又得一八八〇年日本內務省地理局所編之三正綜覽,備載中西回歷。參互考訂,始行寫定。夫日本民族,固無回族也,然四十五年前,日人已注意及此?!标P于日本人對回民、伊斯蘭民族的關注,此前讀《東洋學的磁場》時深有體會,因為其中就有一篇論文專門講述二戰(zhàn)前日本學界對“回教徒問題”的研究。

如果說這一年有哪本書最使我感到“刺激”,約莫要屬日本學者伊藤虎丸的《魯迅與終末論:近代現實主義的成立》。(李冬木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版)某個傍晚,在研究室沙發(fā)上休息,隨手從書架上抽出一冊,翻讀了幾頁,我就被“抓住”了,或者說,我強烈地感受到字里行間汩汩涌動的熱力,由不得我不往下看?!耙詰?zhàn)敗為契機,把學問確立在對戰(zhàn)前的學問方式進而是明治以來的日本‘近代’總體的‘反省’之上,意在重新恢復學問和文化的總體性;而這種志向本身,同時又是在精神深層來接受戰(zhàn)敗這一事態(tài),并且以面向重建新日本的實踐性(也就是某種意義上的國民的)熱情與希求為主題?!保?0頁)——后來,我冷靜下來,努力回想那被“抓住”的瞬間,這句引文也許是一個重要的導火索:一種學問之所以有力量,是因為它直面時代的問題,直面內心深處的迷惘,何況日本戰(zhàn)敗這樣巨大的劫難。為何會走到這般田地,以后又該如何走下去,千瘡百孔的現實迫使有良知的知識人不斷自我拷問。戰(zhàn)后日本為什么會涌現丸山真男、鶴見俊輔這樣的思想家,為什么會出現立花隆這樣的“知識巨人”,我似乎找到了解答問題的一條線索。與中國的情形相對照,這不能不使人陷入沉思。

回到《魯迅與終末論》,書中寫道:

說到我自己,如果借用中野重治的話,那么就是“兩個青春”重合在一起的時代,即“戰(zhàn)后”這一日本的青春和我自己的“第二個青春”。我在這當中與之相遇的《現代中國論》和《給日本的遺書》,通過對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和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所分別象征的兩種近代的比較,對日本近代給予了總體性的徹底批判,這也逼使我自己的民族主義產生“回心”。就是在這個時候,魯迅作為對我構成威脅、不肯接受我的一種完全異質的精神原理,也與《舊約圣經》一道不時地疊映在我的腦海里。(41頁)

抱著這樣莊誠、懇切的態(tài)度,這樣勇毅、執(zhí)著的精神,以魯迅為鏡像,“死磕”日本的近代歷程,大概是本書激動人心的一大緣由罷?!棒斞冈谌毡尽笔且粋€意味深長的題目,日本學者通過閱讀魯迅把握時代脈搏、造就時代精神,產生了一批富有解釋力和思想沖擊力的作品,國內多有引進,但在整體上如何認識“魯迅在日本”的意義,似仍有待開掘。另外,本書的翻譯非常體貼,為便于讀者理解,補充了很多必要的譯注,借此機會表達一個普通讀者的感激之情。

對戰(zhàn)前日本的學問方式進行剖判的當然不止伊藤虎丸一人,譬如,梅原猛(1925-2019)在《日本文化論》中也對明治以來日本的教育展開了批判?!度毡疚幕摗肥欠浅1〉囊粋€小冊子,100頁都不到,這回翻看筆記,才知道是去年10月讀的,記憶中卻一直以為是年初的事。為寫這篇小文,我又從圖書館借來《美と宗教の発見》。(《梅原猛著作集》第三卷,集英社1982年4月版)《日本文化論》雖然僅占該書(500頁)十分之一的篇幅,卻讓我初次領略到日文的美,而且其內容頗有啟發(fā),便在此略作介紹。

《日本文化論》是梅原猛在1968年一篇演講稿的基礎上整理而成的,次年初版,題作《日本文化的過去與未來》。1976年改題《日本文化論》,由講談社再版,此后一印再印,到2002年12月20日已達41刷,足見其魅力匪淺。雖是戔戔小冊,視野卻很宏大,立意也很高遠。梅原猛一上來就表示,要談“日本文化的過去與未來”,就不應局限于日本一隅來理解日本文化,而要在世界整體的視野下思考日本文化。從世界文化的立場出發(fā),梅原猛認為最具參照意義的是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的文明形態(tài)史觀,而到了作者演講的年代,歐羅巴全盛時期已然落幕。根據湯因比的觀點,16世紀歐亞大陸上有六個文化圈,即西歐文明、拜占庭文明(蘇聯是拜占庭文化遺產的繼承者)、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中國文明、以日本為中心的遠東文明(以大乘佛教思想為基干)。不過,與另五個文明相比,“日本文明”是否可以算作一個獨立的文明,尚存疑問。16世紀到19世紀的世界史,就是歐洲文明征服世界的歷史。然而,歐洲文明只是“力”的文明(科學技術),缺乏“精神原理”——歐洲在征服世界的過程中喪失了過去的靈魂。進入20世紀,其他文明逐漸蘇醒,開始反擊歐洲的霸權。但是縱觀當時各大文明,只有日本吸收了歐洲文明,并大獲成功,甚至比歐洲還歐洲。對于中國文明的現狀,梅原猛有一個新穎的看法,他說中國在歷史上兩度遭遇外來文化,一次是印度佛教文化,一次是西歐近代文明,而中國的應對,其最終結果是將對方語錄化——與佛教融合,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禪宗,其表現就是禪宗語錄。而語錄的祖宗可以追溯到孔子的言行錄《論語》。接著梅原猛討論了歐洲知識分子的自我批判,對黑格爾歷史哲學的否定就是一項重要內容,雅思貝爾斯、湯因比堪為代表。以上大體為開篇“世界史的動向”的梗概。

第二節(jié)轉入批判“日本文化主體性的喪失”。梅原猛認為,雖然明治日本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教育方面出現了本末倒置的弊病,基本上是以英語和數學為中心,而英語、數學只是“技術之學”,并非“精神之學”——德川時代,官方學習儒教,民間學習佛教;中國人考科舉,其中心是文章;歐洲有人文主義的傳統(tǒng),這些都是精神層面的“文化教養(yǎng)”。明治之后的日本“國學”,無非是利用狹隘的民族主義,以修身為名,實行一種技術性的教育,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由此遺失殆盡。比如說,日本學校講授國語(也就是日語)的時間只有法國的三分之一,與之相比,10世紀的法國還是野蠻人,而日本在11世紀初就誕生了《源氏物語》這樣的優(yōu)秀作品。構成日本人精神基底的親鸞、道元、日蓮在國語教育中基本上是缺席的,戰(zhàn)前學生讀的是《徒然草》《方丈記》——在梅原猛看來,這兩種書雖然不能說無聊,但《徒然草》里的“退屈男”和《方丈記》里的“無常男”至少遠不是一流人物無疑;吉田兼好(《徒然草》作者)也罷,鴨長明(《方丈記》作者)也罷,可能是很有情趣的人,但絕非推動歷史前進的人物。因此,梅原猛認為,國語課應該讀親鸞、道元、日蓮、空海等人的文章,感受生命的熱情、思想的雄渾。一句話,佛教不僅對日本文化有很深的影響,對日本文學也有很深的影響。

在演講的1968年,梅原猛深刻地意識到,歷史又一次迎來了轉捩點:歐洲強國主導世界的時代結束了。歐羅巴的思想是“力”的思想,但這種思想已無法解決時代問題。接著,梅原猛從宗教思想的角度分析東西方的差異。他說,作為歐洲文明源頭的古希臘文明和基督教,其根柢都是“力”的思想,表現在神話上就是宙斯那樣怒氣沖天的復仇之神,而日本神話里的神都是非常平和的。再者,耶穌基督和釋迦牟尼臨終的姿勢迥然有別,基督之死是很殘忍的,身體被釘在十字架上,鮮血淋漓;釋迦牟尼之死則是安詳的,在寺廟里涅槃。蘇格拉底是被毒殺的,而孔子和釋迦都是壽終正寢,尤其儒家思想,基本上不涉死亡。最后,梅原猛提出,應該繼承圣德太子提倡的“以和為貴”,“和”是日本的立國之本。至于歐洲的科技文明與東方和平、慈悲的文明如何共存,則是人類發(fā)展的大問題,亟須深思。

其實,本文的寫作提綱上還列有趙鼎新《什么是社會學》、周運《乘雁集》等書——好在這些都是新作,國內讀者很容易入手。最后提三篇讀后記憶猶新的文章,以結束小文。巧的是,三位作者都是女性:一是日本御茶之水女子大學岸本美緒教授的《“風俗”與歷史觀》,(臺北《新史學》第13卷第3期,2002年9月)像這樣樸實、簡明而通透的論文,多乎哉,不多也。二是臺灣東海大學陳以愛教授的《胡適的〈水經注〉藏本的播遷流散》(分上、下篇刊于《九州學林》2006年冬季號和2007年春季號)——因《乘雁集》里用400頁的篇幅追蹤周作人的藏書,驀地想起暑期某個周末獨自一人在研究室讀罷胡適藏書的故事,不禁掩卷長嘆,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三是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孫歌教授的《哲學的日常性》,(《讀書》2021年第1期,后作為“中文版序”收入《鶴見俊輔傳》)套用作者的話,“即使是不研究日本,甚至不從事學術文化事業(yè)的讀者”,也可以從這篇序文中獲益。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m.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