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從世界看中國:我們需要怎樣的“中國學”?

2021年9月,由王戰(zhàn)和褚艷紅撰寫的《世界中國學概論》正式出版,全書分為七個章節(jié),以設問和專題的形式介紹和探討了世界中國學研究中的七個重要課題,是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中國學研究所多年來研究與教學的總結

2021年9月,由王戰(zhàn)和褚艷紅撰寫的《世界中國學概論》正式出版,全書分為七個章節(jié),以設問和專題的形式介紹和探討了世界中國學研究中的七個重要課題,是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中國學研究所多年來研究與教學的總結,是“國內(nèi)中國學研究領域的第一本概論性專著”。在2021年10月18至19日于上海召開的第九屆世界中國學論壇中,該書作為與會嘉賓贈書之一,在專家學者中引發(fā)熱烈的反響和討論。為祝賀該書出版,推動世界中國學學科的發(fā)展,2021年12月7日上午,上海社會科學院與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在上海社會科學院總部召開“從世界看中國”——《世界中國學概論》出版座談會。座談會由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中國學研究所、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和上海國際經(jīng)濟交流中心承辦,全國各地的學者以線上和線下的方式應邀出席,共同為該書的進一步完善和世界中國學的學科建設建言獻策。

世界中國學研究所所長沈桂龍研究員為此次座談會作開場白,表示希望各位與會領導和專家學者暢所欲言,共同努力建設勃然興起的世界中國學。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徐炯對該書的出版表示祝賀,認為該書是王戰(zhàn)先生為世界“讀懂中國”做出的有益探索,也是中國學者向世界說明中國的一種努力,希望上海社會科學院在繼續(xù)辦好世界中國學論壇和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上海班這兩個國家級學術外宣項目的同時,以王戰(zhàn)主席這部跨學科、通內(nèi)外、貫中西的新著為起點,進一步強化世界中國學學科建設,凝聚起一支精干的中國學研究人才隊伍,推出更多有影響力的中國學研究原創(chuàng)力作,為把上海打造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學研究中心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權衡研究員從與該書作者王戰(zhàn)主席共事經(jīng)歷出發(fā),對《世界中國學概論》在概念定義、內(nèi)容架構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突破予以積極評價,認為這本書回答的都是世界之問,格局宏闊,論述系統(tǒng),思想深刻,對我們理解怎么樣構建世界中國學或者海外中國學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作出了重要的開拓。他還在致辭中談了自己的閱讀體會,對書中秉持的跨學科、通內(nèi)外、貫中西的新文科精神、平等對話的精神,以及王戰(zhàn)主席對社科院學科建設尤其是世界中國學這個學科怎么樣建設的深切關懷,予以高度肯定,并表示社科院一定會把世界中國學這個學術新的生長點做好,把這個學科建設好,把世界中國學論壇辦得越來越好。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黨組書記王為松以劉子健關于王安石的研究以及在日本所見巖波書庫對于丁文江編《梁啟超年譜長編》的詳細注釋為例,指出了解世界研究中國,有助于進一步認識我們今天在世界上所處的位置。他引述楊聯(lián)陞為劉子健《宋代中國的改革:王安石及其新政》所作序言中的一句話:這是一本能夠探索出新的研究角度并且激發(fā)進一步研究的書。他認為《世界中國學概論》也是這樣一本書,不僅開了一個新的角度,而且激發(fā)后來者做進一步研究。

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主席、本書作者王戰(zhàn)研究員表示,中國學研究內(nèi)容龐雜、跨越領域廣大,但該研究到了迫切需要理論總結的地步。他回顧世界中國學所如何從最開始只辦會不研究,到積極爭取開設了博士點,說明此書正是在他多年授課講義的基礎上寫成。王戰(zhàn)指出,該書之所以叫概論,在于世界中國學研究問題太多,因而只是作為框架去回答四方面問題:其一,世界中國學定義是什么?他認為是對中外學者共同關心而尚未達成共識的重大中國問題所做的研究。其二,世界中國學的研究內(nèi)容是什么?該書做了一次學術上的梳理,從開端的馬可·波羅、到傳教士漢學和法國漢學、再到海外中國學直至世界中國學,并在最后以絲綢之路為切入點思考中國學何以在世界傳播和興起。書中比較了中西文明的異同,指出世界不同文明在軸心時代都是趨同的,此后中西文明經(jīng)歷了文字、家庭財產(chǎn)制度和工業(yè)革命三次分化。其三,世界中國學的研究方法是什么?王研究員指出文史哲是共通的,首先要堅持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主的研究方法;其次是以我們自己的理論解釋我們的實踐,中國學者對中國問題要有一家之言;最后是進行橫向式比較和縱向上的分合分析,其中特別強調了不同文明間不存在優(yōu)劣之分,倡導具體歷史情境下的客觀研究。其四,世界中國學的研究目的是什么?他在書中提倡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不要為了世界中國學而研究世界中國學,是志于解決中國當代問題,為中國進一步發(fā)展和現(xiàn)代化起到作用。發(fā)言的最后,王戰(zhàn)對世界中國學所的學科建設還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建議在留學生和研學等方面為建所十周年多加謀劃。

作為本書的出版方,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社長佘凌代表出版社感謝作者王戰(zhàn)和褚艷紅、本書的編輯以及關心此書創(chuàng)作和出版的各位領導和專家學者。佘社長認為,當今中國與世界聯(lián)系日益緊密,讓世界更好認識中國和了解中國的需求日益突出,世界與中國成為中外的大熱話題。與此同時,世界各地的中國研究根植于各自的文化土壤,文化和歷史上的差異容易造成隔閡,需要廣大哲學和社會科學工作者共同努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其中后者是出版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為此,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在出版工作中尤其重視從世界看中國、向世界說明中國這一類圖書的出版,正是以這出版理念使得本書成為重點出版物。她隨后介紹了本書從約稿、編輯、審稿直到設計的整個出版情況,還展望了出版社此后出版配套的世界中國學研究專著的計劃。

上海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黃仁偉研究員分析指出世界中國學學科是全新的,淵源卻十分久遠。他認為中國學最大的特色和爭議都在于當代性,當代性在中國學中占有什么地位,如何進行理解和闡釋并融入學科的系統(tǒng),本書進行了非常重要的嘗試,其意義即在于此,具有突破性。黃仁偉隨后對當代性進行了闡述,指出美歐主導的中國學研究掌控了對中國理論和形象的構建,與此同時中國自己的中國學研究卻在回避當代中國,沒有塑造好中國形象和講好中國道理。在這樣的情境下中國的道路和道理在世界傳播的力量很弱,需要中國學做出更多努力。而本書做了非常好的探索,為學科建設做出了新的突破,找到新的方向,提出新的任務。發(fā)言的最后,他強調要做到中國學的當代性和歷史性、世界性、中國發(fā)展規(guī)律性三個結合,開辟中國在世界話語權的制高點。

上海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張兆安研究員則回憶起他分管研究生院工作的經(jīng)歷,談到了他對于世界中國學博士生點設置的憂慮,即要如何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相結合從而得到學界的認可,其中教科書和學科體系建設乃至學科創(chuàng)新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而這本書緩解了他的這些焦慮。此外,他還從世界中國學的三大特點對《世界中國學概論》進行了評價:首先既是歷史也是現(xiàn)實的,本書實現(xiàn)了現(xiàn)實與歷史的高度融合;既是專業(yè)也是綜合的,本書體現(xiàn)了世界中國學這一學科領域廣泛的特色;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本書也扭轉了世界中國學由外國人主導的局面。張兆安認為,世界中國學仍然迫切地需要建立起學科體系,世界中國學研究所有平臺、學生、研究人員等方面的優(yōu)勢,希望以此書為契機加快發(fā)展。

隨后發(fā)言的是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方松華研究員,他積極肯定了本書在中西比較、歷史分流、大周期、社會主義與中國特社會主義關系等方面的創(chuàng)新之處,其中最大特點是將漢學推動到世界中國學,具有學科性和世界性的意義。他還分享了自己關于中西關系的兩點體會,在世界的中國觀上,以伏爾泰、亞當·斯密、馬丁·雅克為代表劃分不同的階段;而中國的世界觀也經(jīng)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以鴉片戰(zhàn)爭和五四運動為界,經(jīng)過從固步自封到全盤西化直到當代民族偉大復興的時刻。方松華提出中國發(fā)展道路不是回到漢唐盛世,而是吸收人類文明眾多優(yōu)秀成果,包含了馬克思主義理想,走和平發(fā)展的道路。

上海社會科學院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所長黃凱鋒研究員分享了對該書的三點體會。一是體現(xiàn)了大歷史觀,肯定了作者的宏觀視野和對各學科的掌控能力,贊賞該書形成中不斷打磨和長期積累的功力;二是體現(xiàn)了跨界,總結出復合敘事才能綜合創(chuàng)新;三是回答了新文科要怎么做的問題,即應當有學術專業(yè)之外的問題意識和社會關懷,包括對社會主義原始積累、和平步入社會主義、信息革命條件下社會主義新階段等重要問題做出宏觀性思考,為學科基礎性奠定問題意識和世界眼光。作為世界中國學所的兄弟研究所,黃凱鋒提議應找出彼此的共同點和交叉面,在共同問題域和視野下對研究生培養(yǎng)、學科建設、基礎教材方面做出開拓,走出學徒狀態(tài),形成自我主張。

《文匯報》理論部主任楊逸淇在發(fā)言中認為這本《世界中國學概論》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書,書中王院長提出了世界中國學重新的定義,研究方法和研究內(nèi)容上都做了創(chuàng)新,也嘗試著提出世界中國學是文科內(nèi)部跨界新的闡釋。作為一個學科和教科書,它的意義不僅是基礎性的,也是引領性的,我們非常期待世界中國學研究會有新的成果,我們作為媒體特別希望能夠報道這樣一個屬于世界中國學的黃金時代。

《解放日報》理論工作室主編認為一本好的書并不在于對某一個東西做蓋棺定論,而是引發(fā)更多的學者參與共同來探討這門新興學科怎么樣發(fā)展繁榮,這才是這本書最大的意義所在。至少我看到這本書我覺得這本書從7個問題入手,這7個問題也是我們需要回答的時代課題。如果在這個學科上有一些我們中國獨有的標識性概念,不僅是話語權的問題,事實上也是中國理論能夠站在世界舞臺上表達出我們中國人志氣、底氣、骨氣理論方面的表現(xiàn)。希望有更多成果通過我們報紙讓社會更多知曉。

討論的下半場由世界中國學研究所副所長周武研究員主持。他指出世界中國學研究現(xiàn)在可以說是“圣之時也”,從中央到地方都給予高度重視,龔正市長提出將上海打造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學研究中心,此書的出版恰逢其時。而該書還將計劃進行修訂和出版英文版,王戰(zhàn)主席特別希望借此機會能聽到各位專家的寶貴意見。

《國際漢學》主編、北京語言大學特聘教授張西平從海外中國學面臨內(nèi)在困境談到海外中國學學科的任務,就世界中國學的內(nèi)容、立場、定位等方面的問題與本書展開對話,積極評價了書中的相關論述,對書名的修改給出了建議。此外,他還特別就怎么做好批評的中國學提出自己的想法,他認為我們中國學研究應該秉持學術的態(tài)度、客觀的文化立場和中國本土的價值取向和他進行對話,既不能隨著漢學家他們的看法而喪失了我們的看法,但是也不能說他們有不同觀點就否定他們的價值,好像中國的問題只有中國來解決中國來發(fā)言,這樣的看法也是武斷的。要采取客觀學術的態(tài)度來評論漢學家,展開批評的中國學,而不能只是一味地介紹、追捧。但也不是走到另一面完全否認漢學家的研究成果,或者人家有不同的看法就扣上了帝國主義的帽子,這恐怕是不對的。要用中國的實踐創(chuàng)造中國的理論,對海外漢學家的態(tài)度始終應該秉持著客觀的立場來展開討論,像王戰(zhàn)院長這本書可以翻譯成英文,和他們展開討論就會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中國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培忠研究員指出此書作為第一本中國學概論,章節(jié)安排很有深意,是站在世界文明發(fā)展比較史和人類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比較史的高度,站在中國的立場,由中國學術界闡述中華文明的世界性意義和中國社會進步發(fā)展合理性的力作。他將本書內(nèi)容歸納為何為中國學、為何中國學、如何中國學、中國學如何四個問題。他還提到學術與出版上的問題,作為開放式學科要加強學科間的合作與創(chuàng)新。此外他也指出中國學研究不能做自嗨、自醉之學,而是要敞開胸襟、平等交流,開展互贏互鑒互利的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中國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唐磊研究員也認同本書在總體闡釋學科屬性、對象、議題的開創(chuàng)性嘗試。對于世界中國學概念、對象、邊界、功能問題的討論肯定其價值,指出不同學者的概念闡釋實際上是圍繞海外中國學不同路徑的選擇,對象和邊界的加法和減法路徑都是可取的,重要是做出高質量的研究。他還建議該書進一步修訂時應梳理西學和中國學的關系,并在具體問題的表述上需要作更深入思考。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教授、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李偉榮主要表達了三方面想法。其一是世界中國學的提法涉及學科本身合理性和邊界的問題,不同學科如何跨越和融合需要有更多體現(xiàn)。其二是歸納了此書從講義、芻議、概論的發(fā)展歷程,肯定其對于世界中國學的貢獻。其三是指出全書體量仍無法涵蓋整個世界中國學,要思考如何更好擴展和支撐這個學科,以更多細部的研究予以豐富。

寧波大學人文學院陳君靜教授談到了幾點體會。他認為該書體現(xiàn)了研究內(nèi)容和方法以及立意的新,還特別談及海外中國學學科建設如何展開平等對話的想法。指出作為概論和導論,應該以學術史為主,兼及傳遞中國聲音。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楊華副教授就此書首先講了三個啟示,分別是聚焦問題的現(xiàn)實關切、對歷史本身發(fā)展重要問題的探索以及踐行跨學科發(fā)展。然后談到了在標題名稱上要突出創(chuàng)新點和亮點、以及關注西方學者對同一問題觀點的發(fā)展和討論兩點建議。最后從自己的學術史研究中學科群如何合作的困惑談起,指出世界中國學研究有著巨大的挑戰(zhàn)和希望。

六位專家在線上對世界中國學學科建設提出了寶貴的意見,還特別強調了與國外學者的平等對話與交流。之后在場的學者繼續(xù)從各自角度和關心的問題展開了討論。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國學研究所所長武心波教授回顧了七年來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國學研究學與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國學研究所的良好互動關系。他坦言在科研基礎上推動教學存在的現(xiàn)實困難,而該書的及時問世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這一問題,彌補了過往教材的缺失,就講好中國道理和邏輯開辟了新的范式。他認為這本書作為教材需求非常大,希望能夠走進中國學課堂,走向世界。

浙江大學歷史學院孫競昊教授主要談到世界中國學的層次問題,包括從史學史路徑的理解、介紹和分析到批判的世界中國學的對話和批評。提到如何展開學術的平等對話的問題時,他認為學問和思想無問東西,應該建立國際學術共同體,以平等心態(tài)努力在共同體中找到中國方案,并為推動國際學術共同體做出貢獻。

《社會科學》雜志社社長和總編胡鍵研究員評價此書體現(xiàn)了一名學者的中國關懷和對中國問題的理解,對戰(zhàn)略性問題進行了梳理和回應,其最大的貢獻是向國內(nèi)介紹有關中國話語的情況,同時以中國學者的視角回應了中國話語的中國立場。他建議本書在進一步完善時應對更多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需要回應西方對于中國論述,但特別要避免從西方中心主義轉向中國中心主義。

《探索與爭鳴》主編葉祝弟從該書中強烈的問題意識和現(xiàn)實關懷、體現(xiàn)歷史關懷的貫通性、對大變局中中國如何應對的預見性、對世界中國學的建構、講道理的文風等方面肯定其價值,指出世界中國學所探索了知識生產(chǎn)的一種新范式。

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吳原元教授分享了他十幾年研究生涯中最感興趣也最困惑的問題,即何為世界中國學?如何研究世界中國學?他從二十世紀國內(nèi)對海外中國學研究經(jīng)歷的三個階段講到新時代的中國學要向何處去,其邊界又在哪里,認為仍然不能拋棄學術史,而是要在此基礎上拓展,展開對話和爭鳴。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王燕博士以其留美經(jīng)歷,主要關心美國的中國學方向。她認為本書是開放性的,有很多線索,還可以更多地關注“新清史”爭論等美國中國學近二十年來的熱點問題。

座談會的最后,周武研究員以哲學家馮契的重要命題——“世界性百家爭鳴”作總結,他認為馮契先生當年的預見正在變成現(xiàn)實,中國學者要積極地探索一些方式來參與世界性的百家爭鳴,只有在百家爭鳴當中你才能夠發(fā)出中國學者自己的聲音,也只有在這個百家爭鳴當中我們才真正知道我們的弱點、強項在什么地方,特別是我們的弱點在什么地方。只有找到我們自己的弱點,認識到別人的長處,我們才能在世界性百家爭鳴當中真正獲益。我們建構世界中國學最重要的想法也是通過這個學科建設能夠參與國際學術真正意義上的對話,能夠參與世界性的百家爭鳴。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