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5日,“中國文論的知識體系與價值體系——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第二十二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在華東師范大學閔行校區(qū)教師之家賓館順利召開。中國古代文論學會成立于1979年3月,學會的宗旨是:團結全國古代文學理論工作者,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進行有關古代文學理論的理論和實際問題的研究,不斷地總結和交流經(jīng)驗,為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作出貢獻。學會自1979年3月成立以來,已召開二十一次年會。現(xiàn)任會長為華東師范大學胡曉明教授,學會會員遍布全國數(shù)百所高校及科研機構。學會會刊《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現(xiàn)已出版五十二輯,在學界具有重要影響。本次會議規(guī)模盛大,參會學者數(shù)量眾多,名家云集,共有來自全國各高校和學術研究機構的近二百位專家學者共襄盛會,參會論文一百四十余篇。本次大會由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主辦,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上海市古典文學學會、上海市寫作學會、華東師范大學王元化學館等單位承辦。
8點30分,會議開幕式在華東師范大學閔行校區(qū)教師之家報告廳319室正式舉行。開幕式首先進行致辭環(huán)節(jié),由上海師范大學曹旭教授主持。曹旭教授代表大會對酷暑天氣里專程赴會的各位專家學者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問候。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黨委書記呂志峰教授首先上臺致辭。呂志峰教授代表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對各位專家學者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呂志峰教授表示,作為學會住所所在地,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與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相信本次大會在彭國忠教授及其團隊的精心籌辦下,必將取得圓滿成功。
隨后,復旦大學蔣凡教授以自己的治學經(jīng)歷為例發(fā)表致辭。蔣凡教授梳理了八十年代以來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在西方文論影響下的演變,指出中國古代文學的理論研究,仍應以傳統(tǒng)的文學理論為根基,并鼓勵年輕學者充分利用現(xiàn)代的便利條件,去開拓新的學術空間,力爭取得更多的學術成果。
復旦大學的陳尚君教授同樣結合自身經(jīng)歷,向與會學者分享了自己所關注的最新的學術方向。陳尚君教授認為,研究者首先要以“人”為核心,關照古代文學。文學即是“人學”,文學研究要秉持文史融合的立場,汲取朱東潤先生借鑒自西方文學的經(jīng)驗,充分認識古代文學作品背后的“人”,發(fā)掘其情感和思想。同時,研究者還要在堅持傳統(tǒng)學術的格局的前提下,堅守現(xiàn)代學術的立場。陳尚君教授指出,中國當代學術研究經(jīng)過幾十年的發(fā)展,已經(jīng)非常成熟,但是仍然存在問題。從傳統(tǒng)的四部之學到當下的文史哲研究,雖然是一種進步,但只有做到兩者兼顧,才能取得更客觀深入的研究成果。
中山大學吳承學教授因故不能到場,由彭國忠教授代讀致辭。吳承學教授在致辭中梳理了古代文學批評研究的發(fā)展歷程。吳承學教授指出,中國古代文學批評是在西學影響下中西融合后建立的學科,自創(chuàng)立以來,誕生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學者和經(jīng)典的批評史著作,其中,以羅根澤、郭紹虞、朱東潤等老先生撰寫的文學批評史最為著名。進入八十年代以來,王元化、王運熙、顧易生、黃霖、蔣凡等先生的研究成果將文學批評史的發(fā)展推到高峰。九十年代以后,古代文學批評研究又進入了后中國文學批評的發(fā)展時期,一大批優(yōu)秀的學者在不同的研究領域分別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如曹旭、盧盛江的文獻研究,詹福瑞、李建中的批評理論研究,張毅、左東嶺的文學思想研究,張伯偉、蔣寅、張晶、錢志熙的詩學研究,彭國忠、王兆鵬、彭玉平的詞學研究,譚帆的小說學研究,張伯偉、蔣述卓、周??㈥愐Y的佛教文學研究,都對古代文學理論研究領域的拓寬起到了積極作用。
最后,由華東師范大學彭國忠教授致辭。彭國忠教授首先代表主辦方及會務組,向各位嘉賓的到來表示誠摯的歡迎。彭國忠教授以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的歷史為主線,梳理了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與學會之間,從成立到發(fā)展過程中深厚的歷史淵源。隨后,彭國忠教授簡要介紹了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幾位老先生的古代文學理論研究方法及學術貢獻。如王元化先生倡導古今結合、中外結合、文史哲結合的“綜合研究法”,提倡研究中國文化不以西學為坐標而以西學為參照系的研究理念。徐中玉先生重視古代文學中不同文體各具理路的特點,在古代文論研究中貫以面向現(xiàn)實的理念,包蘊著豐富的當代性。另外,郭豫適先生的學術史研究、萬云駿先生的詞論研究、齊森華先生的曲論研究、陳謙豫先生的小說理論研究、蕭華榮先生的詩論研究等,無不各具特色,交相輝映,共同構成了華師大深厚的古代文論研究傳統(tǒng),對學界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致辭結尾,彭國忠教授表達了希望老、中、青三代學人能夠以學會為平臺增進交流、共同促進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繁榮發(fā)展的美好希冀。
五位專家學者的致辭梳理了古代文學理論學科與學會的歷史,分別從不同方向提出了對未來學科發(fā)展的展望,獲得了與會學者們的熱烈掌聲。致辭結束后,由彭國忠教授宣讀《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章程》,全體與會的專家學者合影留念,大會隨即進入專家學者的主旨演講環(huán)節(jié)。主旨演講活動由暨南大學蔣述卓教授主持。
華東師范大學胡曉明教授是演講題目是《中國文論的三個維度——八論后五四時代建設性的中國文論》。胡曉明教授指出,當下的古代文論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理論研究相較于知識研究嚴重不足。針對這一問題,胡曉明教授提出,應當從三個維度來完成外向型理論性的建構。第一點是對于現(xiàn)代的批判性。批判性的第一層是講大義,即理論對時代問題的積極回應。另一層含義是當下性,對當今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新數(shù)字技術與人工智能、信息洪流時代等新現(xiàn)象的關注。第二點是對于當下中國文化思想的建設性。建設性也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大戰(zhàn)略目標。學術研究應當將民族復興、中西文明交匯、“中國性”等重大問題納入戰(zhàn)略目標。第二層是關乎世道人心的教化、關乎人的素質的久久為功的培育。第三點是對于人類未來的前瞻性。前瞻性不僅體現(xiàn)在文化傳統(tǒng)內在生命不斷調適自身、新新不己的動力,更應體現(xiàn)在中國文論充分發(fā)揮在世界文明體系中應有的作用。
華東師范大學胡曉明教授
上海社會科學院的陳伯海研究員以“關于‘中國文’論建設的一點思考”為題演說,認為“中國文論”建設應當分為闡釋、應用與構建三部曲。從近百年歷史的“古代文論”概念到遲至新世紀之交方告確立的“中國文論”理念,二者的演變過程,標示著時代精神的轉換變置,這一過程值得深思。陳伯海研究員指出:“古代文論”的理念是以保持傳統(tǒng)原貌為取向的,多以考證、注釋、批評以至史述的方式來從事整理和研究;“中國文論”則聚焦于當代中國,用現(xiàn)代中國人的觀念和方法來發(fā)揚傳統(tǒng)精義,能與當前流行的各種其他文論形態(tài)開展有效的對話交流活動。功能取向上的不同,決定了“中國文論”的研究當更重視開拓與創(chuàng)新。“古代文論”向“中國文論”的轉變,要義在于將現(xiàn)代人的思想理念與思維方式引入古文論研究之中,“激活”傳統(tǒng),讓傳統(tǒng)中尚具生命力的成分得以向現(xiàn)代轉化過渡,成為具有現(xiàn)代精神的“中國文論”的有機構成;要采取雙重視野下的雙向觀照與互為闡釋,使中國文論的構建獲得新的基點。
上海社會科學院陳伯海研究員
隨后發(fā)言的復旦大學黃霖教授則對胡曉明教授、陳伯海研究員的論點表示認同,并針對中國古代文論體系的建設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陳伯海研究員從學術史的角度,圍繞三個緊密關聯(lián)的問題展開演講:一是“后五四”時代的建設與中國文論,二是中國文論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三是中國文論的古今貫通。黃霖教授認為,建設中國古代文論體系,必須反思五四運動以來形成的傳統(tǒng)。而中國文論的的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古今貫通,實際上都關涉“五四”以來的中西之爭問題?!拔逅摹币詠砦鲗W大興,在新文學運動的沖擊下,對古代文論的認識實際上已經(jīng)偏離了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寶貴精神。只有重新秉持實事求是的精神,糾正理論認識的偏差,才能真正完成中國古代文論的建設。
國家圖書館、北京外國語大學詹福瑞教授以“文心雕龍創(chuàng)作理論生成的基礎”為題發(fā)表演說。在對《文心雕龍》后二十五篇所涉及的作家作品的進行扎實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之后,詹福瑞教授提出:《文心雕龍》雖然是劉勰撰寫的文章學著作,但是他的研究對象卻是以審美為主體的詩賦,尤其是以賦為主。因此,劉勰“割情析采”理論是建立在以辭賦和詩歌為主要考察對象之上的創(chuàng)作論,而創(chuàng)作論探討的心與物、情與采、體與性的關系,本質上都是寫作詩賦時所面臨的基本問題。詹福瑞教授進一步指出,任何理論的形成皆非空穴來風,都離不開時代風氣。這一點在文學理論研究時尤其需要關注。
南京大學張伯偉教授的發(fā)言以中西“文學”概念的變遷歷程為考察對象,以歐美文學概念的變遷為參照,重審中國的文學概念。在研究方法上,張伯偉教授反對將概念的演變簡化為名詞的演變,反對以文獻的臚列取代意義的剖析,著重考察中國文學概念變遷中的銜接點。張伯偉教授認為:從魏晉到中唐,文學概念中的核心問題是區(qū)分“文”與“非文”,判斷標準落實在“為文法式”,集中在“聲”與“形”,也就是聲律和對偶。自中唐到南宋,問題的重心轉移到區(qū)分偉大的文學和一般的文學,也就是從“文學是什么”轉移到“文學應是什么”,具體落實在“文道合一”,此關乎文學的崇高。元代以下,又析出“詩”與“文”的區(qū)別,形成中國的“純文學”概念。十七世紀歐洲傳教士將“文學”概念翻譯到歐洲,歐洲的翻譯又影響了日本對文學概念的理解,又反過來傳入中國并產(chǎn)生巨大回響。從而形成了一段歷史性的變遷進程。最后,張伯偉教授重審章太炎的文學定義,并指出應當通過對舊有的理論命題的“激活”,進一步重新思考應當“如何研究文學”這個更為重要和現(xiàn)實的問題,以此推動當下的研究。
華南師范大學蔣寅教授以“生熟”的概念為核心,辨析了“生”、“熟”概念在古代文論中的內涵,指出:“生熟”作為象喻概念,由此拓開了一個思考創(chuàng)新與因襲、陌生化、傳統(tǒng)乃至互文性問題的理論空間,其核心則是對如何掌握陌生化之“度”的斟酌,為藝術辯證法提供了很大的施展空間。最后,蔣寅教授從中西文論對比的角度,認為古代文論的象喻式言說絕不只是一種表述方式,其核心乃是對文學的一種認知方式。
武漢大學李建中教授以“識通四部與三生萬物”為題發(fā)表主旨演講,探討中國文論的知識體系與價值體系。李建中教授首先反思了當下古代文論研究中普遍使用的研究方法:用西方文論的觀點來選擇中國古代文論。李建中教授認為,對古代文論的研究仍當根植于本土的文化土壤。隨后,以林黛玉的閱讀史、劉勰《文心雕龍》和《四庫全書》與文學批評研究的關系為例,闡發(fā)了經(jīng)史子集四部之學在古代文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由經(jīng)史子集的四部知識體系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價值體系這樣一整套研究認知路徑。
南開大學張毅教授發(fā)表了“唐寅的才子詩思與佳人圖詠”的主旨演講,探討了明清時期的才子佳人的身份和文化意蘊。張毅教授以唐寅的詩歌、繪畫創(chuàng)作為例,分析了唐寅的詩畫創(chuàng)作,以及他與祝允明的交游。通過一系列的考辨,張毅教授認為,唐寅憑借詩畫方面的文藝才能和詩畫方面的佳人題材的創(chuàng)作,完成了才子佳人的文人式書寫,并最終成為明清才子佳人文藝的濫觴。
開幕式最后,主持人蔣述卓教授總結發(fā)言。蔣述卓教授高度評價了每一位專家的主旨演講,認為各位學者圍繞會議主題的發(fā)言普遍具有如下特點:第一理論思辨性強,注重理論的批判性。第二關注學科體系的建設,具有前瞻性。第三注重與傳統(tǒng)文化之內涵相結合,體現(xiàn)了文化自信。這些研究成果,必將對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研究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開幕式在熱烈的掌聲中順利結束。
本次大會共設五個分會場,參會論文緊扣“中國文論的知識體系與價值體系”的會議主題,聚焦學術前沿,涉及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的各個領域。會議圍繞“中國文論的知識體系與價值體系”這一主題展開研討,旨在推動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進一步深入研究。本次會議是學會成立以來規(guī)模最大的年會之一,為老、中、青三代專家學者搭建了一個良好的交流研討的平臺,也必將為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研究起到全面而深遠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