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術館里上課是怎樣的情景?這在不少高校藝術教育中其實都有著嘗試。
2021年1月16日,上海西岸美術館與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藝術教育專業(yè)合作,聯(lián)動美術館資源,以館內常設展“時間的形態(tài)”為基點,展開了一次創(chuàng)新性的公共教育實踐。
走進上海西岸美術館B1層的智造展廳,穿過一座大型的“動物森林”,澎湃新聞記者抵達了一間“美術教室”。這座由手繪畫板搭建的“森林”是法國藝術家弗朗索瓦絲·佩特羅維奇(Fran?oise Pétrovitch)專門創(chuàng)作的沉浸式裝置作品《穿越》,而后面的“教室”則是美術館舉辦公教活動的工作坊。1月16日,西岸美術館與華東師范大學“館校合作”項目的兩場工作坊在這里展開,結合展覽“時間的形態(tài)”中的作品,引導孩子們了解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語言,并進行自己的發(fā)揮。
“時間的形態(tài)”展覽現(xiàn)場
法國藝術家弗朗索瓦絲·佩特羅維奇(Fran?oise Pétrovitch)創(chuàng)作的沉浸式裝置作品《穿越》
作為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藝術中心五年合作項目的一部分,正在進行中的展覽“時間的形態(tài)”通過展出蓬皮杜中的藏品,來呈現(xiàn)現(xiàn)當代藝術史的脈絡。兩場工作坊分別從大量展品中聚焦具體作品加以講解。其中“符號的秘密”以西岸美術館在展抽象畫作《港口與帆船》(保羅·克利)、《加泰羅尼亞》(胡安·米羅)為導入,使用視覺思考策略鑒賞法引導兒童進行觀察與聯(lián)想,并了解抽象藝術家是如何創(chuàng)作的。觀展后的工作坊則以“我也是米羅”的主題展開,嘗試“解碼”米羅的創(chuàng)作語匯,并“發(fā)明”自己的符號密碼,創(chuàng)作一個大膽想象的人物畫。另一場 “以夢為馬,浪跡天涯”則以館內超現(xiàn)實主義作品《赤馬》(馬克·夏加爾)為導入,通過對畫面的色彩和線條的分析進一步深入理解,帶領兒童領略超現(xiàn)實主義者眼中錯動與魔幻的世界。緊隨其后的工作坊鼓勵孩子們拼貼彩繪自己的夢境。
保羅·克利,《港口與帆船》,1937年,1952年由安德烈·勒菲弗爾夫婦捐贈,蓬皮杜中心,巴黎
馬克·夏加爾,《赤馬》,1938 - 1944年,布面油畫,蓬皮杜中心國立現(xiàn)代美術館收藏,巴黎
“符號的秘密”導覽與工作坊
此次的工作坊由華東師大教育學部藝術教育系主任董放與華東師大校外藝術教育課程實踐基地負責人汪洋擔任指導教師,在工作坊開展間隙,董放和汪洋向澎湃新聞記者介紹了“館校合作”的背景?!案鶕?jù)教育部不久前提出的意見,學校要加強與當?shù)夭┪镳^的聯(lián)系,充分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而我們的任務是培養(yǎng)一線藝術教師,這樣的館校合作也是響應了藝術教育的這個發(fā)展趨勢。”
澎湃新聞獲悉,西岸美術館與華師大的館校合作開始于去年,結合美術館的藝術場景與展覽,將藝術現(xiàn)場與美育課程融為一體,將藝術資源與學校教育需求相連接。2020年5月至6月間,雙方邀請了國內外的藝術實踐者和研究者,從藝術教育思潮、社會介入實踐等不同角度切入,在線上與華師大學生及社會公眾共同探討公共藝術教育話題。而在今年,這一合作模式得到升級,首次將滬上高校藝術教育專業(yè)課程學分評估首次移入美術館實施。此次探索包含兩個內容:其一是學生將學院中《藝術概論與鑒賞》課程的所學加以運用,并通過多種藝術表現(xiàn)手法闡釋其藝術研究的問題意識;其二便是由藝術教育專業(yè)《校外藝術教育》課程師生團隊獨立策劃的兩場兒童導覽兼工作坊活動,以啟發(fā)美育師資在藝術場館青少年公共藝術教育項目策劃過程中創(chuàng)新藝術教育教學理念。
《藝術概論與鑒賞》課程成果發(fā)表會現(xiàn)場
《藝術概論與鑒賞》課程成果發(fā)表會
在16日的《藝術概論與鑒賞》課程成果發(fā)表會上,學生們以各自的方式分享了他們對作品的理解。其中,一組學生以蒙德里安的《黃紅藍》為主題,通過事先采訪、現(xiàn)場演講和演奏等,探討了抽象繪畫元素與音樂元素的共通性?!拔覀冞x擇西岸美術館來進行這門課程的發(fā)表,一大原因是因為‘時間的形態(tài)’的可跨越度比較廣,”華東師范大學藝術教育專業(yè)舞蹈教師劉冉對澎湃新聞記者說道,“例如康定斯基的許多作品都與音樂、舞蹈相聯(lián)系。所以學生們到美術館來,雖然只是看到了美術作品,但是能夠觸發(fā)其他的藝術通感能力,這也是我們課程的目標,我們希望這個課程不只是傳授單一的學科知識?!?/p>
在華師大教育學部藝術教育專業(yè)副主任徐韻看來,藝術教育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隨著智能時代的到來,人們仍然需要感性思維,藝術在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個完整的人應該擁有審美的、非功利的生存狀態(tài),而恰恰在感受藝術的過程中,你能獲得這樣的經(jīng)驗。所以未必是藝術專業(yè)的人才需要藝術,每一個人都需要?!?/p>
西岸美術館館校合作,過往現(xiàn)場
對于西岸美術館而言,關注藝術教育從其建立之初便是一大重點。除了作為中法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和展示載體,西岸美術館試圖成為一個公眾易于、樂于、頻于使用的“第三場所”,發(fā)揮和挖掘美術館的教育功能,讓不同年齡層的公眾都在此有所收獲。與此同時,作為西岸美術館的合作方,蓬皮杜中心在公共教育領域也被視為先鋒。于是,你能在美術館中發(fā)現(xiàn)專用于公共教育的智造展廳,也能參與從線下到線上的一系列工作坊。除了與華師大的合作,西岸美術館此前還與同濟大學共同舉辦了“兒童建筑工坊——蒙德里安社區(qū)”工作坊,小朋友們用蒙德里安的視角重新審視自己熟悉的生活的社區(qū),理解建筑與社區(qū)的關系以及街道間的連接。此外,西岸美術館還在去年與上海工藝美術職業(yè)學院共同推出了“身體與視覺” 駐館課程,通過研究、身體行動、表演等方式,經(jīng)歷一次完整的創(chuàng)作歷程。
2021年,西岸美術館將持續(xù)深耕當代美育,并嘗試走出常態(tài)化 “館校合作”,剝離美術館、高校以及公眾間的阻隔,突破美術館的圍墻,走出高校的象牙塔,將教育發(fā)生的過程透明化,讓公眾多角度見證和參與教育的發(fā)生與實踐,共同催生新當代美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