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新聞

青年論壇:多元和包容之中,博物館的青年視角

作為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系列活動之一,“青年視角——多元和包容的博物館”論壇于5月17日下午在南京博物院舉辦。當天,來自北京、上海、廣東、杭州、南京、重慶、成都、長沙等地的博物館青年從業(yè)

作為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系列活動之一,“青年視角——多元和包容的博物館”論壇于5月17日下午在南京博物院舉辦。

當天,來自北京、上海、廣東、杭州、南京、重慶、成都、長沙等地的博物館青年從業(yè)者,從青年人的視角出發(fā),圍繞博物館教育、展覽、服務等方面,以對話的形式,討論多元與包容的博物館。

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南京博物院

在論壇現(xiàn)場,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表示,青年是博物館事業(yè)發(fā)展的中堅力量,青年作為社會上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創(chuàng)造性和生命力的群體,正在以獨特的視角和前沿的研究方式,為博物館建設提供新的思考方向和發(fā)展動力。青年在博物館事業(yè)發(fā)展中成績斐然,近年來中國博物館的工作開展、學術研究、文化交流等領域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其中青年工作者的參與占據(jù)了重大比例。青年承載博物館事業(yè)發(fā)展的希望,我國博物館體系布局進一步優(yōu)化、場館質量不斷提升、文化服務更加完善,特別需要青年一代在推動博物館新發(fā)展中發(fā)揮新?lián)敽托伦鳛椤?/p>

論壇現(xiàn)場,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發(fā)言

當天,來自北京、上海、廣東、杭州、南京、重慶、成都、長沙等地的博物館青年從業(yè)者,從青年人的視角出發(fā),圍繞博物館教育、展覽、服務等方面,以對話的形式,討論多元與包容的博物館。

新時代的博物館應如何策展?南京博物院策展人田甜以“視角、闡釋、搭建——新時代博物館的展覽規(guī)劃”為題,從視角、闡釋、搭建來解讀新時代博物館的展覽策劃。

她認為,首先應轉換策展“視角”,聚焦觀眾“體驗”,體現(xiàn)更多的“包容性”。其次,策展人應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深入挖掘藏品資源,通過主題闡釋和信息構建講好一個故事。再次,集合策展團隊的智慧,為公眾“搭建”博物館綜合文化服務空間。

“以南博歷年的展覽為例,每年的臨時展覽約 20 個,重點打造4到6個大型特展。我們會針對不同的觀眾類別,去做相應的展覽策劃?!碧锾鸾榻B,傳統(tǒng)文化愛好者可以看南博的“融 · 合:從春秋到秦漢——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多元與包容 ”,女性觀眾可以看 “溫 · 婉——中國古代女性文物大展”,專業(yè)學者可以看“紙載千秋——傳統(tǒng)記憶與保護技藝”,藝術愛好者可以看“青藤白陽——徐渭、陳淳書畫藝術特展”,兒童、親子家庭可以看 “稱霸侏羅紀——我是一只威猛的恐龍 ”。

 國際博物館日主會場特展:“融 · 合:從春秋到秦漢——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多元與包容”展覽現(xiàn)場

田甜認為,策展需要做的是深入挖掘產品資源,通過主題闡釋和信息構建講好一個故事。2017 年南博的特展 “帝國盛世:大清與沙俄的黃金時代”,田甜是策展人,她回憶說,“我們深入分析了來自俄羅斯聯(lián)邦國立歷史博物館這批文物的特色和時代特征,發(fā)現(xiàn)彼得大帝和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時間正好對應的是我們清代的康乾時代。而我們南博又有一批豐富的清代藏品,于是跟故宮博物院借了康雍乾帝王肖像,來進行這樣一個對比的闡釋,展現(xiàn)彼此文化的異同和各自的魅力。”

“第三是展覽的搭建,團隊的智慧大集合。以南京博物院的策展人制度為例。但南京博物院是國內最早一批在探索并踐行策展人制度的博物館,我們的策展人制度是策展人加一個團隊,策展人為內容設計師,團隊包括內容、設計、制作、交流、文創(chuàng)、教育、出版、物業(yè)等。團隊的成員往往代表了各自部門的職能,將自己的專業(yè)背景發(fā)揮出來,為我們展覽的策劃提供更好的建議。此外,展覽的服務不僅僅局限于展示的空間,其實從博物館是戶外的宣傳空間,一直到展示空間,到社教的活動空間,文創(chuàng)的服務空間以及公共的休閑空間,無論是空間的裝飾風格,還有信息的主題闡釋我們都應該保持系統(tǒng)性,一致性,并且具有關聯(lián)性,而不是各自獨立分割的?!?/p>

青藤白陽——徐渭、陳淳書畫藝術特展現(xiàn)場

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展覽陳列部主任許瀟笑圍繞2018年策劃組織的“博物館@當代藝術”跨界展項目的實踐與反思,討論如何通過博物館展覽制造更加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文化體驗,構建具有博物館文化屬性的“多元與包容”。

許瀟笑談及了與公眾等距離,“公眾從來就不是一個單一和均制化的群體,它不僅僅是有年齡和性別、政治和社會身份、知識結構認知、民族和文化身份的不同。對于博物館要如何來面對這樣的問題?”

“看看傳統(tǒng)跟當代的關系。忒修斯之船:一艘古老的船在海上航行了上百年,一個部件壞了,就換一個,一直換一直換,一直換,一百年之后,那艘船還是原來的那艘船嗎?我們的歷史在經過我們博物館的保護、傳承、研究跟展示之下,到了現(xiàn)在,它的這個變化肯定是會有的,它的延續(xù)肯定是有它的意義和價值的,但是在延續(xù)當中的這個變化,我們如何來理解?”許瀟笑認為,“策展是一種文化關系的生產,它不僅僅是博物館跟觀眾當中發(fā)生關系,我們不同的知識、學科的知識邊界當中都應該可以進行打破,在交流跟對話當中打開自我邊界和進行一個拓展。策展跨界知識的生產與方法論這樣一個思考。”

南京博物院正在展出的特展“兄弟王:從滿城漢墓到大云山漢墓”展出文物

四川大學博物館展陳設計研究所執(zhí)行策展人李林以“解構與重建:博物館展陳中考古文物信息的跨學科解讀”為題發(fā)表觀點。他認為,基于學術研究的文物闡釋需要構建一種多層次、多角度、跨學科的綜合性研究思路,才能適應愈加多元化的展覽體驗需求,應為觀眾搭架更加開放化的學習平臺,從而使考古文物發(fā)揮最大化的社會價值。

“考古文物是我國綜合歷史類博物館的核心展品之一,它在陳列展覽和社會教育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而與考古遺址類博物館自成體系的闡釋系統(tǒng)不同,考古文物在綜合歷史類博物館中的解讀需要適應更加多元化的觀眾的需求。因此在傳統(tǒng)的考古研究的基礎上,引入跨學科的研究方法,能夠形成更加豐富的闡釋視角,從而讓我們考古文物發(fā)揮更大化的社會價值。根據(jù)四川大學課題組對全國二十余個綜合歷史類博物館基本陳列和主體性臨展的調研結果顯示,考古闡釋的方法在展陳信息、學術語言,以及在觀眾認知層面上,面向公眾的傳播和轉化過程中,依然面臨著瓶頸和問題?!崩盍挚偨Y道,“包括學術語言與信息傳播之間的矛盾、闡釋視角與觀眾興趣之間的矛盾、策展思維與認知思維之間的矛盾和學術思維與教育思維之間的矛盾?!?/p>

論壇現(xiàn)場

上海科技館上??茖W傳播與發(fā)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嫻,以國外自然科學博物館 STEM 教育為例,講述國際上“非正式的科學教育”(ISE)的準入、公平和包容框架問題,探討博物館“多元—包容”框架在國內外的差異,并詳述了上??萍拣^在 ISE 方面所做的關注和努力。

現(xiàn)有的博物館教育成效非常顯著,但在趣味性、系統(tǒng)性方面還有很多可以改進之處?!凹偃詹┪镳^”創(chuàng)始人沈魚認為,對于青少年來說,形成系統(tǒng)的、成體系的知識非常重要,與學校課程相銜接更是強化博物館教育的最有效途徑。而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副研究員趙卓系統(tǒng)梳理了國內外智慧博物館文獻和建設案例,并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智慧博物館建設為例,從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和智慧博物館云支撐協(xié)調發(fā)展兩個方面,闡述中國智慧博物館未來發(fā)展趨勢。

成都博物館“人與自然”展

新媒體時代在各個方面深刻地改變著博物館,成都博物館宣傳推廣部主任肖飛舸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和觀察體會,分享了博物館與網(wǎng)絡傳播的相互滲透給博物館帶來的邊界突破方面的思考。

首先,肖飛舸談及了傳統(tǒng)文化與大眾流行文化的結合,包括幾年前的“文物戲精大會”抖音視頻?!昂芏鄬嵺`案例讓我們發(fā)現(xiàn),其實以上的問題關鍵不是能不能做,而是怎么做,既能吸粉又能保持博物館的一個調性。吸粉只是第一步,在吸粉以后我們會根據(jù)不同觀眾屬性,通過不同渠道來分發(fā)層次不同的文化內容。而互聯(lián)網(wǎng)的傳播大大提高了博物館對社會相應速度,成博的打造之路是不斷地在適應新的技術、新的趨勢?;ヂ?lián)網(wǎng)傳播這個新技術、新趨勢,也讓我們不斷地保持一種學習狀態(tài)。我們做文博宣傳的,要隨時保持耳聽八方、眼觀六路,否則的話,一不小心就會落后。”

“新媒體的發(fā)展,讓博物館從一個灌輸?shù)姆绞阶兂闪烁嗟氖且环N交流的方式,博物館從一個知識發(fā)布的權威者,變成了文化的解讀者。然而我們說人紅是非多,其實網(wǎng)紅也是這樣,高的關注度,非常迅速地反應速度和這種很大的傳播量,也導致博物館在很多的時候出錯的這種概率,也在不斷地上升,同時我們也面臨了很多的問題,比如說網(wǎng)絡意志是否真正代表公眾意志?而博物館如何避免被公眾意志所裹脅,那么在這些實踐中,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其實并沒有標準答案。面對這么復雜的情況和這么深刻的變化,博物館只有非常勇敢地去嘗試,才能真正成為創(chuàng)新、引領創(chuàng)新的平臺,解讀歷史,構建當下,迎接未來?!?/p>

火爆一時的“戲精大會”

博物館到底是什么樣機構,什么樣一個場館可以是博物館?首都師范大學博物館發(fā)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范佳翎以日本博物館分類和管理為例,講述構建更多元的博物館體系?!?019年的時候,國際博協(xié)想要對博物館定義新修訂的時候,最終并沒有在當時會議上達成共識,這也反映了一個多元化。19世紀末期,日本對于博物館這種正式社會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機構有了界定,一是它有很強烈教育的目標。日本博物館是把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另外它也是有相應的,政府國家對于這樣的機構就管理體系,有注冊的要求,此外它涉及到內容非常多,歷史、民俗、自然產業(yè)等?!?/p>

從對日本博物館分類,整體上可以從三個分類角度。首先第一點按照藏品性質,另外一個就是誰創(chuàng)辦了這樣的博物館,從這個角度也可以把博物館進行分類,第三種分類最有特點,動物園,植物園,水族族是飼養(yǎng)培育養(yǎng)殖這些對象,展示他們生態(tài)環(huán)境,作為博物館去為社會提供一些服務。美國博物館聯(lián)盟在官網(wǎng)上就有一段話:從水族館到藝術博物館,從植物園、兒童博物館到文化遺產中心,美國多樣化且吸引人的博物館,每年吸引近九億游客,這些機構也是他們博物館,也是他們同行中一份子?!?/p>

論壇現(xiàn)場

“博物館體系本身也可以更加多元,更加包容,我們對于博物館認識和理解本身就是動態(tài)的,今天對于博物館理解和50年代,60年代已經不一樣了,未來可能還要變化,新的博物館形態(tài)出現(xiàn)。今天我們面對這些挑戰(zhàn),應該要以更包容,更開放的態(tài)度,去理解這種變化的革新,可以讓博物館能夠和社會,和我們每一個人能夠有更緊密的連接?!?/p>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