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藝術經常與“叛逆”、“商業(yè)”、“大眾“等關鍵詞捆綁在一起,它在當代的美國藝術界中占據(jù)著不可撼動的地位。但是大家對于波普藝術的評價卻非常兩極化,有人認為波普藝術是當代藝術的旗幟;有人認為波普藝術已經脫離了藝術,成為大眾消費的產物。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近日就“波普藝術 (Pop Art)”進行了梳理。
安迪沃霍爾作品 1964年
二戰(zhàn)后歐洲對于藝術的反思
二戰(zhàn)后的歐洲經濟一蹶不振,藝術界更是一片狼藉,從前的世界藝術中心跌下神壇?;叵霊?zhàn)前的歐洲藝術,超現(xiàn)實主義、達達主義都是藝術家對哲學、生命的探討,而二戰(zhàn)的殘酷將人們重新拉回現(xiàn)實,原來人類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文明。
這種時代背景下大眾的注意力從形而上的藝術哲學轉向了實體經濟,許多藝術家失去了支柱,轉行為實業(yè)公司設計宣傳海報和產品包裝。1952年,一群英國藝術家、雕塑家、設計師和作者在倫敦當代藝術學院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s) 成立了獨立小組 (the Independent Group)。他們都對新的商業(yè)藝術形式,或者成為消費主義藝術非常癡迷。
獨立小組中不乏才氣縱橫的藝術家,如畫家理查德·哈密爾頓 (Richard Hamilton)、雕塑家愛德華多·保羅茲 (Eduardo Paolozzi)、藝術批評家約翰·麥克海爾 (John McHale) 。他們經常在會議中討論美國的消費主義藝術,如漫畫、好萊塢電影、廣告設計等等。
1956年,由英國著名策展人布萊恩·羅伯遜 (Bryan Robertson) 組織籌辦,獨立小組在倫敦白教堂美術館(Whitechapel Art Gallery)舉辦了首次聯(lián)展——《這就是明天》(This is tomorrow )其中理查德·哈密爾頓的作品《是什么使今天的家庭變得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 (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s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 (簡稱《是什么》)作為展覽的海報,引發(fā)了大眾的討論。
理查德·哈密爾頓《是什么》 1956年
這幅作品在倫敦的展出普遍被認為是波普藝術的第一次正式亮相,整幅作品由各種美國流行雜志的廣告拼接而成?!妒鞘裁础吩谡钩龊蟛钤u如潮,不僅因為作品中赤裸的人體不符合當時主流社會的審美,更因為作品中赤裸裸的消費主義被認為是低俗趣味。
雖然在藝術界受到批評,但是獨立小組的藝術家們卻意外的收到了許多來自實體產業(yè)的廣告設計訂單,這也側面說明了其實波普藝術代表了當時大眾的需求。之前一直認為美國藝術沒有內涵,對消費藝術嗤之以鼻的歐洲大眾為什么開始逐漸接受消費藝術了呢?
其實原因主要由兩個,第一個是歷史原因:二戰(zhàn)后的歐洲經濟急轉直下,同時美國作為重要的戰(zhàn)勝國,無論是國家經濟還是大眾生活都蒸蒸日上。歐洲人看到了美國消費主義的奢華、安逸,大家對美國的生活是非常向往的。
安迪沃霍爾作品 1963年
第二個原因是藝術史的發(fā)展:二戰(zhàn)后的藝術界開始像兩極化發(fā)展,一方面以波洛克、德·庫寧等藝術家為首的抽象表現(xiàn)派,他們總結了的抽象主義和表現(xiàn)主義,進一步研究情感和哲學的表達,使藝術脫離大眾;另一方面就是奉行消費主義的波普藝術,他們將藝術融入到日常的設計、廣告、電影等流行藝術中,強調藝術服務于大眾。
其實“Pop Art”一詞的由來是1955年英國獨立小組成員會議時提出的對于自己的簡稱,1956年小組成員史密森夫婦 (Alison and Peter Smithson) 發(fā)表的文章《但是今天我們收藏廣告 (But Today We Collect Ads) 》中首次正式定名“Pop Art”。
美國、消費主義、流行文化
波普藝術雖然起源于英國,但是真正的成型是在美國。美國本土濃厚的消費文化為波普藝術提供了充分的發(fā)展空間,而且理查德·哈密爾頓在公開介紹自己的作品《是什么》時表示作品靈感和取材都來自美國,導致了波普藝術幾乎沒有阻礙地進入了美國藝術市場。
安迪沃霍爾 《花》 1964年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波普藝術轉戰(zhàn)美國市場,波普藝術在美國博物館中的第一次展覽,《常見物體的新繪畫 (New Painting of Common Objects)》,在加州帕莎蒂納美術館 (Pasadena Art Museum) 舉行,參展的藝術家包括羅伊·利希滕斯坦 (Roy Lichtenstein)、 安迪·沃霍爾 (Andy Warhol)、 菲利普·赫弗頓 (Phillip Hefferton)、羅伯特唐德 (Robert Dowd) 等。
當時抽象表現(xiàn)主義已經在美國站穩(wěn)了腳跟,而且大量應用于美國廣告、設計、出版等行業(yè),美國大眾和藝術界很需要新鮮血液。波普藝術由于本身帶有很濃郁的消費主義,所以很快的適應了美國市場,而且大受歡迎。
帕薩迪納美術館“公共物品的繪畫”展覽海報,圖片來自蓋蒂。
提到波普藝術,大多數(shù)人都會想到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但其實波普藝術在美國的啟蒙和初期發(fā)展階段起到重要作用的主要是三位藝術家:羅伯特·勞森伯格 (Robert Rauschenberg)、賈斯培·瓊斯 (Jasper Johns)和羅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
羅伯特·勞森伯格(1925.10.22-2008.5.12)
羅伯特·勞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美國畫家、平面設計師。羅伯特著名的“綜合繪畫 (combine painting)”作品風格深受庫爾特·施威特斯 (Kurt Schwitters) 和其他達達主義藝術家的影響,通過將不同的材質組合、拼接成藝術作品,制造出繪畫與雕塑融為一體的效果,作品主題以時下的社會問題為主。雖然他五十年代的作品被定義為新達達主義,但是羅伯特對波普藝術非常熱愛,在六十年代時改變自己的風格,積極推廣波普藝術。
羅伯特·勞森伯格 《無題》1955年
羅伯特的出現(xiàn)打破了繪畫藝術不同材料、介質間的界限,他將繪畫、版畫、雕塑、印刷等藝術形式的特點集合在一起,為后來的波普藝術找到了新的可能。
賈斯培·瓊斯(1930.5.15-)
賈斯培·瓊斯(Jasper Johns)是一位多媒體藝術家,在雕刻、繪畫、印刷等藝術領域都有不俗的成就。賈斯培的作品大多取材自美國大眾生活中習以為常但又比較不太關注的日常用品,比如靶子、旗幟、數(shù)字、字母表等等。盡管賈斯培大多數(shù)都取材流行文化,但他的作品經常被歸類為后達達主義。
賈斯培·瓊斯 《字母表》1959年
賈斯培將美國流行文化的符號引入自己的作品中,通過不同的介質、表現(xiàn)手法賦予尋常事物新的感情和意義,這也是后來波普藝術最為人稱道的特點。
賈斯培·瓊斯 《靶子》1961年
羅伯特和賈思培兩位藝術家可以說為波普藝術在美國的發(fā)展起到了“承前”的作用,他們是主動將波普藝術中提倡的流行元素加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對消費主義的表達還算含蓄。
對于波普藝術起到“啟后”作用的藝術家是羅伊·利希滕斯坦 (Roy Lichtenstein) 和安迪沃霍爾 (Andy Warhol)。
羅伊·利希滕斯坦1923年出生于紐約,1939年加入紐約藝術學生聯(lián)盟 (Art Students League of New York),1951年在俄亥俄州州立大學獲得藝術碩士學位。1960年,在羅格斯大學任教的他開始接觸波普藝術,嘗試將漫畫中的經典鏡頭放大并換色,達到類似廣告海報的效果。
羅伊·利希滕斯坦(1923.10.27-1997.9.29)
1961年,美國著名畫里奧卡斯特里 (Leo Castelli) 開始在自己的畫廊中展示羅伊的作品,并在1962年為羅伊開辦首場個展,參展作品中的主體都是生活日常用品,比如運動鞋、熱狗、高爾夫球等等。展覽開幕前,參展的所有作品就被以為頗有名氣的藏家全部買下了。
羅伊·利希滕斯坦 《藝術家工作室—足療》 1974年
羅伊在1963年從羅格斯大學辭職,專心投入藝術創(chuàng)作,同年羅伊創(chuàng)作了他最著名的作品:《溺水的女孩 (Drowning Girl) 》,作品取自DC 白銀時代愛情漫畫《秘密的心 (Secret Hearts)》第83期的封面。
羅伊·利希滕斯坦 《女人|||》 1982年
羅伊逐漸確定了自己作品的風格:主體取材于流行藝術符號,主題詼諧諷刺,用色大膽激烈。羅伊的風格也波普藝術奠定了基調。
安迪沃霍爾
安迪沃霍爾 《四個蒙娜麗莎》 1978年
對于最成功的、最負盛名的美國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相信大家都有已經非常了解。有人稱安迪沃霍爾是天才,有人認為他是只會復制的印刷工,但是不能否認的是,安迪沃霍爾對于美國商業(yè)模式、營銷模式和大眾審美有著極為深刻的理解,并且將波普藝術的商業(yè)性、可傳播性做到了極致。
(本文原刊于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轉載時略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