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苗栗縣志卷十

苗栗縣志 作者:清·沈茂蔭


典禮志
慶賀:接詔:迎春:耕耤:祭社稷:厲祭:救護:鄉(xiāng)飲酒:鄉(xiāng)約:
祠祀:祠廟
經有六,而禮獨專記;常有五,而禮在其中?!付Y」有云:『禮者,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國之干也、政之與也』;又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禮』:是禮之為義大矣哉!故凡守土之官,皆當循朝廷典禮,奉行不怠。敬天祀神,必本乎天秩、天敘;安上全下,悉協(xié)乎人紀、人綱。然后社稷安而疫厲不作,風雨調而禾麥有秋。則以隆禮,中禮之所感召者神也。苗初分治,儀注一遵「會典」,錄要于篇。志典禮。
慶賀
接詔
迎春(鞭春附)
耕耤
祭社稷
厲祭
救護日月
鄉(xiāng)飲酒
鄉(xiāng)約
祠祀
祠廟
慶賀
萬壽圣節(jié)、元旦、冬至,文武各官前一日齋沐,率屬赴公所習儀。五鼓,庭燎,穿朝服到龍亭前,文武分東、西班行三跪九叩禮,分班、坐班。設糾儀官一員。萬壽圣節(jié)前后三日,各官俱穿朝服坐班;至期,行慶賀禮。
接詔
詔書由郡派員齎至城外,隨傳報各文武官員具龍亭、彩輿、儀仗,鼓樂出關迎接。齎官捧詔書置龍亭,眾官具朝服跪迎。鼓樂前導至公所,文武分東西序立;齎官東立西向。樂作,行三跪九叩禮。齎官捧詔授展讀官,跪受,詣開讀案前宣讀;眾官跪聽。讀畢,展讀官捧詔授齎官捧置龍亭。眾官行三跪九叩禮;畢,退。
迎春(鞭春附)
先立春一日,正官率屬俱盛服詣東郊。設案于芒神、春牛前,陳香燭鼓酒,布拜席。通贊導至拜位,行一跪三叩禮;三獻爵,復行三叩禮。屬官先行,長官次之;乃舁芒神、土牛隨后,迎置廳頭門外,土牛南向、芒神西向。屆立春時,各官執(zhí)釆杖排立;樂工擊鼓,贊:『鞭春』;各官擊牛者三,揖退。
土牛、芒神式
土牛胎骨,用桑柘木。身高四尺(按四時),長三尺六寸(按三百六十日);頭至尾長八尺(按八節(jié)),尾長一尺二寸(按十二時)。鞭用柳枝,長二尺四寸(按二十四氣)。牛色以本年為法,頭、角、耳用本年天干,身用本年地支,蹄、尾、肚用納音(天干甲、乙屬木,色青;地支亥、子屬水,色黑。納音,如甲子年立春,納音屬金,用白色。余仿此)。籠頭拘索,以立春日日干為籠頭色;拘,用桑柘木;索,孟日用麻(謂寅申巳亥日)、仲日用苧(謂子午卯酉日)、季日用絲(謂辰戌丑未日)。造牛于冬至節(jié)后辰日;于歲德方取水土(甲年東方甲位、乙年西方庚位、丙年南方丙位、丁年北方壬位、戊年東南方戊位、己年東方甲位、庚年西方庚位、辛年南方丙位、壬年北方壬位、癸年東南方戊位)。
芒神服色,用立春日支辰受克為衣色、克衣為系腰色(如立春子日,屬水;衣取土克水,用黃色。系腰取木克土,用青色。余日仿此)。頭髻,用立春日納音為法(金日平梳兩髻,在耳前;木日平梳兩髻,在耳后;水日平梳兩髻,右髻在耳后、左髻在耳前;火日平梳兩髻,右髻在耳前、左髻在耳后;土日平梳兩髻,在頂直上)。罨耳,用立春時為法(從卯至戌八時,罨耳用手提,陽時左手提、陰時右手提;從亥至寅四時,罨耳或揭、或掩,寅時揭從左邊、亥時揭從右邊;子丑二時全戴。蓋寅、亥時為通氣,故揭一邊;子、丑時為嚴凝,故全戴)。鞋、褲、行纏,以立春納音為法(逢金、木系行纏、鞋、褲,金行纏左闕、懸在腰左,木行纏右闕、系在腰右;水日俱全;火日俱無;土日著褲,無行纏、鞋子)。老少,以立春年為法(寅、申、巳、亥,老;子、午、卯、酉,壯;辰、戌、丑、未,幼。身高三尺六寸,按一年三百六十日)。
耕耤
直省、府、州、縣,各于東郊先農壇側,擇沃壤為耤田;廣四畝九分。歲仲春吉亥、或用季春有事先農之日,正官率在城佐貳耕耤。是日,屬員■〈目氐〉土宜,備谷種、青箱、朱鞭、耒服耜、黝牛及他農器、耕器,預陳耕所。耆老率農夫披蓑戴笠,俟于田間。通贊分立田首,向闕張畫屏、設香案,致祭先農。禮畢,各官易蟒袍詣耤田。正官就耕所,執(zhí)事者授耒耜與鞭;皆左秉耒、右執(zhí)鞭進耕;以耆老二人,一執(zhí)種箱播種、一牽牛;農夫二人扶犁,九推九返。畢,釋鞭、耒,各官補服;望闕行三跪九叩禮,各退。
器具
農具赤色,牛黑色,耔種箱青色。所盛耔種,照本省土宜。擇勤謹農人二名免其差役、給以口糧,令看守壇宇,灌溉耤田,敬謹收貯。所收米粟,以供各該處祭祀之粢盛。
祭社稷
直省、府、州、縣,各建社稷;皆社右、稷左,異位同壇。壇高二尺一寸,方二丈五尺。歲以春秋仲月上戊日致祭,長官主之;有故,則佐貳攝。在城文武官皆與祭?!觥茨控怠蹈钌?、省粢盛、糾儀、執(zhí)事、贊相、禮儀,均于學弟子內選。
按社祭五土、稷祭五谷。宋時社稷、風雨師各一壇。明社稷為一壇,設神牌二:左稷、右社,以木為之;朱漆青書,題某處某社、某稷之神,藏城隍廟。祭日設壇,守土官行三獻禮。祭以春秋二仲上戊日;今仍之。
厲祭
直省、府、州、縣,歲三月寒食節(jié)、七月望日、十月朔日祭厲壇于城北郊。前期,守土官飭所司具香燭、公服詣神只壇,以祭厲告本境城隍之位。至日,奉請城隍神位入壇,設于正中;守土官行禮畢,仍奉城隍位還神只壇,退。
「春秋傳」:『子產為伯有立后,使鬼有所歸,遂不為厲』。厲壇之設,正以無主孤魂或能依草附木,求食殃民;故于季春、仲秋、孟冬歲祭者三,迎城隍神以為之主,即國僑治鄭之遺法也。
救護日月
直省、府、州、縣、衛(wèi),遇日、月食,按欽天監(jiān)推定時刻分秒,隨地救護;所見不及一分及不見食者,無庸救護。凡救護,正官一人領班行禮。置糾儀二人、通贊二人、陰陽官一人,在正署素服,設香案、布拜席、陳金鼓于儀門外。報初虧,行三跪九叩禮,三上香,伐鼓三聲,儀門外金鼓振作;報復圓,金鼓聲止,行禮如初。畢,各退。外省衙門行禮三次:乍虧、食甚,皆素服行一跪三叩禮;復圓,盛服行一跪三叩禮。
鄉(xiāng)飲酒
順治初,令直省、府、州、縣,每歲正月十五日、十月初一日于儒學之講堂舉鄉(xiāng)飲酒禮。主者,府知府、州知州、縣知縣(如無正印官,佐貳官代),位于東南;大賓,以致仕官為之,位于西北;僎賓擇鄉(xiāng)里年高有德之人,位于東北;介以次長,位于西南,三賓以賓之次者為之,位于賓主、介僎之后。除賓僎外,眾賓序齒、僚屬序爵。司正,以教職為之,專司揚觶以罰;贊禮者,以老成生員為之。其經費,于「存留錢糧」內支辦。
鄉(xiāng)約
順治九年,頒行六諭臥碑文。十六年,令直省、府、州、縣舉行鄉(xiāng)約,于每月朔、望聚集公所宣讀??滴蹙拍辏C上諭十六條。二十五年,令各營伍將弁、兵丁并土司各官通行講讀。雍正元年,欽定「圣諭廣訓」十六章、計萬言,刊刻頒行府、州、縣、鄉(xiāng)村,令生童誦讀。每月朔、望,地方官聚集公所,逐條宣講。公所之設,在各府、州、縣、鄉(xiāng)、堡,擇適中地為鄉(xiāng)約所,選老成公正一人為約正,樸實謹守者三、四人值月。按期集所部民,宣講頒行各諭;擇文內民俗易犯者,咸宣示之。守土官實力董率,并飭各屬隨時巡行宣導,兵民圜聽;宣畢,各退。乾隆十年,議準將五年欽頒「大學訓飭士子文」通行頒發(fā)直省學宮,令朔、望一體宣讀,永遠推行。
祠祀
厲壇在北門外社寮岡莊,距城一里。光緒十年,苗栗知縣林桂芬諭董事舉人謝維岳、中書科中書劉宣才等捐建。共五間。
城隍廟在縣署前。光緒十六年,苗栗知縣林桂芬捐洋銀一千元,諭飭紳董舉人謝維岳、中書科中書劉宣才、幫董職員徐炳文、例貢劉聯(lián)科等倡捐建造。三堂兩廊,計共一十九間。
祠廟
文昌廟一在縣治南門外苗栗街,距城一里。光緒八年,董事例貢生林際春、幫董廩生陳萬青、生員黃文龍、監(jiān)生邱蘊常、監(jiān)生范炳輝等倡捐,延請地師監(jiān)生王東海主經建造。共一十六間。大湖墾戶吳定連年捐谷三十石,十石作香祀、二十石為生童考課經費。祀田一處,在槺榔埔。先年,江、陳二姓因債務爭訟,斷充作淡廳文昌祠經費。光緒十六年苗栗分治,恩貢生劉廷珍等僉請知縣林桂芬詳準:撥歸苗邑文昌廟作香祀經費。除錢糧外,年收實銀一十五圓。又一處,在蛤子市斗涵頭。光緒十四年,江德興與武生劉建勳爭訟,經新竹知縣方祖蔭斷充作苗栗街文昌廟香祀之費。年收谷一十八石。一在大甲街,距城五十五里。光緒十一年,新竹知縣方祖蔭、恩貢生陳肇芳等倡捐建造;例貢生謝裳華捐充地基。共一十八間。
關帝廟一在銅鑼灣街,距城十二里。光緒十六年,生員邱國霖、吳湯興等倡捐建造。共七間。一在石圍墻莊,距城十四里。嘉慶二十四年,墾戶吳琳芳倡捐建造;同治十四年,吳立才等倡捐重修;光緒十三年,吳定綱等倡捐復修。共十一間。一在員潭子莊,距城十八里。嘉慶九年,陳國興等倡捐建造。共三間。祀田在本莊,年收谷六十石。一在大湖八份街,距城三十里。光緒十四年,統(tǒng)領林朝棟建。共一十一間。墾戶吳定連年捐香祀谷一十石;又將八份街地租銀年捐出一半,作廟內香油之費。
天后宮一在縣治南門外苗栗街,距城一里。嘉慶十六年,林璇璣等倡捐建造;光緒十一年,例貢生劉鼎綱等倡捐重修。共一十四間。祀田,謝姓年收谷四十六石、黃姓年收谷一百一十石、羅姓年收谷一百一十石、張姓年收谷八十石、邱姓年收谷九十六石、陳姓年收谷一百四十石、李姓年收谷七十石、徐姓年收谷一百二十四石、林姓年收谷四十石、湯姓年收谷一百四十石、吳姓年收谷七十石、賴姓年收谷四十二石、劉姓年收谷六十四石、鄭姓年收谷三十石,俱作三月祭祀演戲之費。一在后壠街,距城十里。乾隆三十三年,林進興等倡捐建造;道光十一年,杜斐然等捐修。共一十四間。一在銅鑼灣街,距城十二里。道光二十五年,陳元亮等捐建;光緒七年,例貢生陳嘉樂倡捐重修。共一十二間。祀田兩處,年共收谷八十二石;陳嘉樂經理。一在三湖莊,距城十二里。光緒五年,貢生黎彬南、張鵬漢等倡捐建造。共九間。一在二堡吞霄街,距城三十里。道光十三年,鄭媽觀倡捐建造;光緒十年,鋪戶金和安等捐修。共一十二間。祀田年收谷四十石。一在二堡苑里街,距城四十里。乾隆三十七年,陳詔盛等捐建;嘉慶十八年,陳文豐等捐修。共一十一間。一在二堡房里街,距城四十二里。咸豐六年,郭德先等捐建;光緒十三年,鄭補等捐修;共四間。一在三堡大甲街,距城五十五里。乾隆三十五年,林對丹等捐建;五十五年,吳偏等捐修;光緒十八年,林鳳儀等復捐重修。共一十九間。祀田年收谷三百石。
義民祀在縣治北門外半里社寮岡莊。乾隆五十年,謝鳳藩等倡捐建造;同治二年,徐佳福等倡捐添建左橫屋。共九間。祀田在蛤子市義民埔,年收二百石。祀粵之陣亡義民。
國王廟在縣治南門外距城半里苗栗街。道光元年,劉蘭斯倡捐建造。共六間。祀三山國王。三山者,即廣東潮州之明山、巾山、獨山也。
岳帝廟在縣治南門外半里許車前莊。嘉慶間,陳榮箴、鄭和郎、李從意等同捐充地基倡建;同治三年,張徽亮等捐修。共四間。
水神廟在三堡大甲南門外,距城五十五里。附祀戴逆亂時殉難各官紳義民。同治九年,官紳捐建,業(yè)戶王昆岡捐充地基;有碑紀之。共七間。祀田年收谷一百石。
壽公祠在二堡吞霄街,距城三十里。祀殉難幕賓壽同春。道光六年,水師提督許松年建;文碑紀之。共四間。祀田在五谷岡,年收谷二十石。
五谷廟一在五谷岡莊,距城七里。同治七年,林運發(fā)等倡捐建造。共五間。祀田在本莊,年收谷八十石。一在公館莊,距城十里。咸豐六年,張進生倡捐建造。共八間。一在中心埔莊,距城八里。道光三十年,吳立松等捐建,年久頹圯;光緒十年,謝慶春等倡捐重建。共七間。祀田在芎蕉灣,年收谷八石。一在嘉盛莊大墩頂,距城二里。道光九年,張林望等捐建。一間。
龍神廟在三堡大甲溪中。光緒八年,福建巡撫岑毓英建。共一十一間。
萬善祠祀義塚孤魂。在縣治南門外苗栗街,距城一里。咸豐十一年,鄉(xiāng)人捐建;因地震倒塌。光緒九年,職員徐炳文等倡捐重建。共七間。一在公館莊,距城十里。光緒七年,張進生、田阿德等倡捐建造。共三間。一在東河莊,距城八里。同治九年,劉乃鼎等倡建。共四間。祀田在祠邊,年收谷四十二石。一在河頭莊,距城十五里。光緒二年,鄉(xiāng)人捐建。共三間。一在銅鑼灣街,距城十二里。咸豐十一年,鄉(xiāng)人捐建。共六間。一在崁頭屋莊,距城七里。道光十四年,鄉(xiāng)人捐建;二十二年,湯順恒等捐修。共四間。一在老田寮莊,距城十四里。同治間,貢生謝鴻謀等倡捐建造。共三間。一在興隆莊(即老雞籠),距城十六里。光緒五年,彭長華倡捐建造。共三間。一在大興莊(即新雞籠莊),距城二十二里。光緒十九年,江永安、吳揚貴等倡捐建造。共六間。祀田在祠南,年收谷二十石。一在大湖八份街,距城三十里。同治十三年,墾戶吳定新倡建。共一十二間。伊弟吳定,連年將八份街所收地租銀半捐作香祀之費。一在后壟街東門外,距城十里;即愍善亭。
延平郡王廟在大甲鐵砧山頂,距城五十里。光緒十一年,大甲巡檢余寵、鹽務委員林鏘、幕友盛鵬程、生員郭鏡清、職員謝鏡源、張程材等同建。一間。有碑紀。
上帝廟一在縣治南門外苗栗街,距城一里。嘉慶二十四年,鄉(xiāng)人捐建;因地震傾圯。光緒十一年,劉毓英、職員徐炳文等倡捐重建。共三間。一在山子頂莊,距城二十里。乾隆間,林寬等捐建;道光五年,林紹賢等捐修。共三間。一在三湖莊,距城十二里。光緒十三年,例貢生黎彬南、湯集賢、李成杰等倡建。共三間。一在吞霄堡內湖莊,距城二十五里。嘉慶十九年,監(jiān)生古松榮倡建;道光八年,彭東海倡修。共三間。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