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羅欽順傳

白話明史 作者:清·張廷玉 等


  羅欽順,字允升,泰和人。弘治六年(1493)進士,授編修。后遷調(diào)南京國子監(jiān)司業(yè)。與祭酒章懋一同教導士子。不久,送父母返鄉(xiāng),并請求在家奉養(yǎng)。劉瑾大怒,削去欽順官職,降為平民。劉瑾被誅后復官,調(diào)任南京太常寺少卿,再調(diào)任南京吏部右侍郎,回北京任吏部左侍郎。世宗即位,命他代理尚書。不久調(diào)任南京吏部尚書,為省親請求回歸故里。后改任禮部尚書,這時正值父母去世,須在家守喪,未能赴任。服喪期滿,朝廷再起任他為禮部尚書,他辭謝而不就任。再改為吏部尚書,并下詔催促他赴任,他仍推辭。最后,準許他退休,仍由地方政府按時付給祿米。欽順所以多次不肯奉詔赴任,因為當時有張璁、桂萼這班人執(zhí)掌朝政,他們樹立權勢,排斥正人,欽順恥于與他們同列。

  欽順在家閑居二十余年,足不入城,潛于格物致知之學。王守仁創(chuàng)立“心學”,一時間有才學的人,不約而同皆拜他為師。欽順致書守仁說“:圣人教化世人:既要研究學問,又要身體力行,學習各方面的知識,其教訓是很清楚明白的。如果不向外界學習,而只在內(nèi)心反省體驗,則‘正心誠意’四字無所不包,又何必于入門之際而忙著去研究各類事物呢?”王守仁回信說“:理無內(nèi)外,性無內(nèi)外,故學無內(nèi)外。講習學問未嘗不是內(nèi)心之事,而內(nèi)心反省體驗也曾拋棄身外之物?!倍司汀案裎镏轮迸c“正心誠意”這個傳統(tǒng)主題進行反復辯論,直至王守仁去世。

  欽順的學術研究,專心致力于窮理、存心、知性這三個命題。開始從佛學入手,后漸漸認識到佛學中的錯誤,便排斥佛學。他指出:“佛學之明心見性,與我儒學之盡心知性外表相似,而實質(zhì)不同。佛學大抵有見于心,無見于性。今人的明心之說,與佛家的禪學混為一談,殊不知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道理不明就是因此而造成的,欽順不能為之耽憂?!币蛑独е洝?。

  欽順自號整庵,享年八十三歲。贈太子太保,謚文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shuitoufair.cn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