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字幼清,撫州崇仁人。自幼聰敏,三歲能誦讀古詩,五歲每日受課千余言,讀書通宵達旦。母親怕他勤奮過度,不讓他多讀。澄候母親就寢后,又燃燈讀書。九歲與其他子弟參加鄉(xiāng)??荚?,吳澄總是名列前茅。長大成人之后,學習經、傳,致力于圣賢之學。曾參加進士考試,未中。
至元十三年(1276),人民剛歸附于蒙古,各處盜賊興起,社會尚不安寧。樂安鄭松邀他避居于布水谷。吳澄在那里著《孝經章句》,并校定《易》、《書》、《詩》、《春秋》、《儀禮》及《大戴記》、《小戴記》。侍御史程鉅夫奉詔至江南求賢,吳澄被薦選至京師,但不久因母病辭歸。鉅夫奏請將吳澄所著各書置于國子監(jiān),以供諸生學習。元貞初年(1295),吳澄游學于龍興時,按察司經歷郝文迎他于郡學,每日聽他講經論史,記錄其問答凡數(shù)千言。行省官員元明善,常以文學自負,但聽了吳澄講解《易》、《詩》、《書》、《春秋》諸經典的含義之后,不禁贊嘆道:“同吳先生談論學問,如同探索大海一般,深不可測?!彼旖K身拜吳澄為師。左丞董士選把吳澄請到家中,親自敬茶奉飯,極力向朝廷推薦,說他道德文章都優(yōu)于常人。朝廷擢引他為應奉翰林文字,當?shù)毓俑啻味卣垼饺ジ叭?,但不久辭職南歸。以后又任命他為江西儒學副提舉,到職僅三個月,又因病離去。
至大元年(1308),朝廷召他為國子監(jiān)丞。在此之前,許文正公衡為國子監(jiān)祭酒,以《朱子小學》等書教授國子生。吳澄到任后,每日清晨向學生授課。在下午休息期間,來向他請求解答《經》書中疑難者,接踵而至。澄根據(jù)學生的才能,反復講解,循循善誘,直到深夜。無論寒暑都是如此。
皇慶元年(1312),升吳澄為司業(yè),以程純公(程顥)《學校奏疏》、胡文定公(胡安國)《六學教法》、朱文公(朱熹)《學校貢舉私議》為教材。教學分為四科:一曰經學,二曰行實,三曰文藝,四曰治事。但這套教學計劃未能實施。他常對學生說“:朱子(熹)主要是在探求天理中得到學問,而陸子(象山)則以靜心修養(yǎng)德性為主。如果求學不以德性修養(yǎng)為本,則必然偏重于語言文字,舍本逐末。若以德性修養(yǎng)為本,那就可望獲得許多知識。”所以有人認為吳澄屬于陸象山學派,違背許衡尊信朱子之本意。然而,這些議論者也并不知陸、朱之學是什么。吳澄辭司業(yè)之職而去,從學諸生中,有人不告假也隨先生南行。不久,朝廷又召澄為集賢直學士,特授奉議大夫,催促迅速回京。但行至真州,因病不能繼續(xù)前往。
英宗即位,越級提升吳澄為翰林學士,進階太中大夫。至治三年(1323)英宗駕崩,泰定帝即位,設經筵,首命吳澄與平章政事張王圭、國子祭酒鄧文原為講官。朝廷修纂《英宗實錄》,命吳澄主持其事。數(shù)月后《實錄》修成,尚未進呈,澄稱病請求還歸故里。中書左丞許師敬,奉旨賜宴于國史院,向吳澄表示朝廷挽留之意,吳澄堅持不肯,宴罷立即出城乘舟南下。中書聞訊,派官員追趕,終未追上,回朝奏告皇帝說:“吳澄是我朝名儒,德高望重的老臣。今告老還鄉(xiāng),朝廷亦不忍使他過于操勞,應該嘉獎才是?!庇谑?,詔令加吳澄為資善大夫,賜金織文綺二件及鈔五千貫。
吳澄誨人不倦,對于別人提出的疑難,總是不厭其煩地進行解答,直到明白為止。他對于中國古代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有自己系統(tǒng)的見解,認為從伏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顏、曾、孟、周敦頤、二程、張載直到朱熹,是一脈相承,以后還要繼承發(fā)展。他自青年時代就以繼承傳統(tǒng)文化為己任。無論入朝為官還是隱退歸家,凡所經過的郡縣,其士大夫們都爭著請他去教育子弟。四方之士不遠千里,跋山涉水,來向他求學者,常不下千百人。平時稍有閑暇,即著書立說,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方才擱筆。對于《易》、《春秋》、《禮記》都有自己的解釋,破除以前注釋中穿鑿附會的陋習,闡發(fā)書中深奧的道理,條理分明,文筆簡潔,見識高超,成為一家之言。著有《學基》、《學統(tǒng)》二篇,使學者明了做學問之要本所在,懂得求學的途徑,循序漸進。他的學術思想,尤得益于邵雍的學說。他還校訂了《皇極經世書》、《老子》、《莊子》、《太玄經》、《樂律》以及《八陣圖》和郭璞的《葬書》。
吳澄故居有草房數(shù)間,程鉅夫為之題名為“草廬”,因此學者稱吳澄為“草廬先生”。天歷三年(1330),朝廷因吳澄年事已高,特任命其次子吳京為撫州教授,以便就近奉養(yǎng)。天歷四年,吳澄病逝,享年八十五歲。朝廷贈為江西行省左丞、上護軍,追封臨川郡公,謚“文正”。
至元十三年(1276),人民剛歸附于蒙古,各處盜賊興起,社會尚不安寧。樂安鄭松邀他避居于布水谷。吳澄在那里著《孝經章句》,并校定《易》、《書》、《詩》、《春秋》、《儀禮》及《大戴記》、《小戴記》。侍御史程鉅夫奉詔至江南求賢,吳澄被薦選至京師,但不久因母病辭歸。鉅夫奏請將吳澄所著各書置于國子監(jiān),以供諸生學習。元貞初年(1295),吳澄游學于龍興時,按察司經歷郝文迎他于郡學,每日聽他講經論史,記錄其問答凡數(shù)千言。行省官員元明善,常以文學自負,但聽了吳澄講解《易》、《詩》、《書》、《春秋》諸經典的含義之后,不禁贊嘆道:“同吳先生談論學問,如同探索大海一般,深不可測?!彼旖K身拜吳澄為師。左丞董士選把吳澄請到家中,親自敬茶奉飯,極力向朝廷推薦,說他道德文章都優(yōu)于常人。朝廷擢引他為應奉翰林文字,當?shù)毓俑啻味卣垼饺ジ叭?,但不久辭職南歸。以后又任命他為江西儒學副提舉,到職僅三個月,又因病離去。
至大元年(1308),朝廷召他為國子監(jiān)丞。在此之前,許文正公衡為國子監(jiān)祭酒,以《朱子小學》等書教授國子生。吳澄到任后,每日清晨向學生授課。在下午休息期間,來向他請求解答《經》書中疑難者,接踵而至。澄根據(jù)學生的才能,反復講解,循循善誘,直到深夜。無論寒暑都是如此。
皇慶元年(1312),升吳澄為司業(yè),以程純公(程顥)《學校奏疏》、胡文定公(胡安國)《六學教法》、朱文公(朱熹)《學校貢舉私議》為教材。教學分為四科:一曰經學,二曰行實,三曰文藝,四曰治事。但這套教學計劃未能實施。他常對學生說“:朱子(熹)主要是在探求天理中得到學問,而陸子(象山)則以靜心修養(yǎng)德性為主。如果求學不以德性修養(yǎng)為本,則必然偏重于語言文字,舍本逐末。若以德性修養(yǎng)為本,那就可望獲得許多知識。”所以有人認為吳澄屬于陸象山學派,違背許衡尊信朱子之本意。然而,這些議論者也并不知陸、朱之學是什么。吳澄辭司業(yè)之職而去,從學諸生中,有人不告假也隨先生南行。不久,朝廷又召澄為集賢直學士,特授奉議大夫,催促迅速回京。但行至真州,因病不能繼續(xù)前往。
英宗即位,越級提升吳澄為翰林學士,進階太中大夫。至治三年(1323)英宗駕崩,泰定帝即位,設經筵,首命吳澄與平章政事張王圭、國子祭酒鄧文原為講官。朝廷修纂《英宗實錄》,命吳澄主持其事。數(shù)月后《實錄》修成,尚未進呈,澄稱病請求還歸故里。中書左丞許師敬,奉旨賜宴于國史院,向吳澄表示朝廷挽留之意,吳澄堅持不肯,宴罷立即出城乘舟南下。中書聞訊,派官員追趕,終未追上,回朝奏告皇帝說:“吳澄是我朝名儒,德高望重的老臣。今告老還鄉(xiāng),朝廷亦不忍使他過于操勞,應該嘉獎才是?!庇谑?,詔令加吳澄為資善大夫,賜金織文綺二件及鈔五千貫。
吳澄誨人不倦,對于別人提出的疑難,總是不厭其煩地進行解答,直到明白為止。他對于中國古代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有自己系統(tǒng)的見解,認為從伏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顏、曾、孟、周敦頤、二程、張載直到朱熹,是一脈相承,以后還要繼承發(fā)展。他自青年時代就以繼承傳統(tǒng)文化為己任。無論入朝為官還是隱退歸家,凡所經過的郡縣,其士大夫們都爭著請他去教育子弟。四方之士不遠千里,跋山涉水,來向他求學者,常不下千百人。平時稍有閑暇,即著書立說,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方才擱筆。對于《易》、《春秋》、《禮記》都有自己的解釋,破除以前注釋中穿鑿附會的陋習,闡發(fā)書中深奧的道理,條理分明,文筆簡潔,見識高超,成為一家之言。著有《學基》、《學統(tǒng)》二篇,使學者明了做學問之要本所在,懂得求學的途徑,循序漸進。他的學術思想,尤得益于邵雍的學說。他還校訂了《皇極經世書》、《老子》、《莊子》、《太玄經》、《樂律》以及《八陣圖》和郭璞的《葬書》。
吳澄故居有草房數(shù)間,程鉅夫為之題名為“草廬”,因此學者稱吳澄為“草廬先生”。天歷三年(1330),朝廷因吳澄年事已高,特任命其次子吳京為撫州教授,以便就近奉養(yǎng)。天歷四年,吳澄病逝,享年八十五歲。朝廷贈為江西行省左丞、上護軍,追封臨川郡公,謚“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