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大圜字仁顯,是梁簡文帝的兒子。
自幼聰明機敏,俊秀出眾。
四歲時,就能讀《三都賦》和《孝經(jīng)》、《論語》。
七歲時為母親守孝,表現(xiàn)出成人的性格。
梁朝大寶元年(550),被封為樂梁郡王,食邑二千戶,任宣惠將軍、丹陽尹。
當時侯景猖獗,梁簡文帝被殺,蕭大圜悄悄逃跑,才得以保全性命。
次年,侯景被平定,蕭大圜回到建康。
時當戰(zhàn)亂之后,無處托身,暫住在善覺寺里。
有人把這事告訴王僧辯。
王僧辯就供給他船只和糧食,使他得以前往江陵。
梁元帝見到他十分高興,賞給他越衫、胡帶等物。
改封晉熙郡王,食邑二千戶,任寧遠將軍及瑯笽、彭城二郡太守。
當時梁元帝有收復失地之功,但蕭大圜的兄長汝南王蕭大封等人尚未拜謁。
梁元帝為人疑忌苛刻,對此事十分忌恨。
他對蕭大圜說:“你的兩位兄長很久不來,你可以把我的意思轉告他們,讓他們前來。”蕭大圜當天就明白開導兩位兄長,使他們相繼前來拜謁,梁元帝才放下心來。
蕭大圜認為世上多有變故,擔心有人說壞話,就同別人斷絕來往。
門客隨從不過三兩人,也不隨便外出游玩。
兄妹之間,也只限于通信而已。
經(jīng)常以讀《詩》、《禮》、《書》、《易》為事。
梁元帝曾親自詢問《五經(jīng)》要事數(shù)十條,蕭大圜簡要指明,回答時毫不停頓。
梁元帝對此十分贊嘆,就說:“從前河間王喜好學習,你有這個長處;臨淄王愛好文學,你又兼有這一長處。
可是東平王與人為善,其名望更高,我推重、喜歡這樣的人物,你應當以東平王為榜樣?!钡鹊接谥斅受娺M逼時,梁元帝就命令蕭大封擔任求和使者,蕭大圜任副使,實際上是把他們當作人質。
出城到于謹軍營住了兩夜,梁元帝就投降了。
魏恭帝二年(555),客居長安,太祖以賓客之禮待他。
保定二年(562),下詔說:“梁國汝南王蕭大封、晉熙王蕭大圜等人,均系梁國子孫,應當給予優(yōu)厚禮遇,根據(jù)慣例,當分封爵位。
蕭大封可封晉陵縣公,蕭大圜可封始寧縣公,食邑各一千戶?!彪S即加授蕭大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銜,并賞賜田宅、奴婢、牛馬、粟帛等。
不久設麟趾殿,招集學士,蕭大圜參予這件事。
《梁武帝集》四十卷,《簡文集》九十卷,原來各樣只有一部,江陵平定后,都收藏在宮中秘閣。
蕭大圜入麟趾殿后,才得以看到這兩部書。
于是親手抄錄兩部,一年完成。
有識見的人對此都表示贊嘆。
蕭大圜堅信因果之說,心緒寧靜閑適。
他曾這樣說過:人若知足,適可而后止,則將無牽無累。
北山之北,遠離人間,南山以南,超脫塵寰。
面對曠野而環(huán)繞流水,側有草地而后靠山岡,筑草舍于叢林之內,修土墻于幽草之間。
近觀嵐煙,遠望風云。
借柔草以蔭護長松,植幽蘭而援接芳桂。
仰首可見禽鳥遨翔高空,低頭可視群魚回游深澗。
果園在后,開窗可近花卉;菜圃居前,檐下可看灌田。
二頃地可供食糧,十畝地可供穿衣。
丫環(huán)三五個,可任紡織;僮仆三四人,可代耕田。
牧羊而賣乳漿,合于潘岳之志;種黍米而養(yǎng)雞,應驗莊子之言。
種莊稼要找汜勝之的遺書,采冬葵要依據(jù)尹君的大作。
煮小羊、肥豬以飲春酒,迎伏日、臘日而等候歲末。
讀好書,探幽景,歡聚友好,歌呼互應,可以娛悅精神,可以散去憂慮。
有朋友從遠方來,舉引今古;農(nóng)民路過,大談禾蔬。
這樣即可心滿意足,快樂之極。
既能永保性命,怎么會害怕禍患責罰呢?難道像縮足而入絆繩,伸頸而被絡系的犬馬一樣,游于帝王之門,逢迎巴結宰相?不知塵埃不能飄浮長久,只覺壽命存于瞬間。
萬物往來周旋,卻不能體味生命的真諦,自然規(guī)律模糊不清,又怎么能問個明白呢?唉!人生如天空浮云,草上露珠,候得長繩以系日影,使時光不再流逝,我實在不愿干這等傻事。
手執(zhí)蠟燭而夜游,更驚嘆時光的迅疾。
人生有多長時間,而要拘泥于人臣之禮;時節(jié)像流水一樣,還必須戰(zhàn)戰(zhàn)兢兢、聽命于人。
進退一無成就,或有言或沉默不知如何是好。
這不僅為左丘明所羞恥,或許也被孔子所羞恥。
建德四年(575),任滕王宇文荄友員。
宇文荄曾問蕭大圜:“我聽說湘東王寫了《梁史》,有這件事嗎?一般人的傳記可以褒貶,帝王的傳記怎樣寫?隱瞞則非實錄,直寫則揚親之過?!笔挻筻骰卮鸬溃骸斑@是說話人的胡亂猜測。
如果真是這樣,也不足為怪。
從前漢明帝寫《世祖紀》,漢章帝寫《顯宗紀》,教訓不遠,足可作為定例。
況且君子的過失,如同日蝕、月蝕一樣,天下人都看得清清楚楚,又怎能為他們隱瞞?如果人們都不知道,又怎能不為他們隱瞞?兒子為父親隱瞞過失,其中就包含著正直;隱諱本國的壞事,也合于禮儀。”宇文荄大笑。
后來大軍東征,攻克晉州。
有人問蕭大圜:“齊國能滅亡嗎?”蕭大圜答道:“從前高歡在晉州開創(chuàng)偽業(yè),如今他根基已失,能不滅亡嗎?這就是所說的‘從這里開始,也必然在這里結束’。”過了幾個月,齊氏果然滅亡。
聽過這話的人都認為他很有遠見。
宣政元年(578),食邑增至二千二百戶。
隋朝開皇初年,被任命為內史侍郎,出任西河郡守。
不久逝世。
蕭大圜生性好學,志在著述。
撰有《梁舊事》三十卷、《寓記》三卷、《士喪儀注》五卷、《要決》二卷,另有文集二十卷。
蕭大封官至開府儀同三司。
大象末年,任陳州刺史。
自幼聰明機敏,俊秀出眾。
四歲時,就能讀《三都賦》和《孝經(jīng)》、《論語》。
七歲時為母親守孝,表現(xiàn)出成人的性格。
梁朝大寶元年(550),被封為樂梁郡王,食邑二千戶,任宣惠將軍、丹陽尹。
當時侯景猖獗,梁簡文帝被殺,蕭大圜悄悄逃跑,才得以保全性命。
次年,侯景被平定,蕭大圜回到建康。
時當戰(zhàn)亂之后,無處托身,暫住在善覺寺里。
有人把這事告訴王僧辯。
王僧辯就供給他船只和糧食,使他得以前往江陵。
梁元帝見到他十分高興,賞給他越衫、胡帶等物。
改封晉熙郡王,食邑二千戶,任寧遠將軍及瑯笽、彭城二郡太守。
當時梁元帝有收復失地之功,但蕭大圜的兄長汝南王蕭大封等人尚未拜謁。
梁元帝為人疑忌苛刻,對此事十分忌恨。
他對蕭大圜說:“你的兩位兄長很久不來,你可以把我的意思轉告他們,讓他們前來。”蕭大圜當天就明白開導兩位兄長,使他們相繼前來拜謁,梁元帝才放下心來。
蕭大圜認為世上多有變故,擔心有人說壞話,就同別人斷絕來往。
門客隨從不過三兩人,也不隨便外出游玩。
兄妹之間,也只限于通信而已。
經(jīng)常以讀《詩》、《禮》、《書》、《易》為事。
梁元帝曾親自詢問《五經(jīng)》要事數(shù)十條,蕭大圜簡要指明,回答時毫不停頓。
梁元帝對此十分贊嘆,就說:“從前河間王喜好學習,你有這個長處;臨淄王愛好文學,你又兼有這一長處。
可是東平王與人為善,其名望更高,我推重、喜歡這樣的人物,你應當以東平王為榜樣?!钡鹊接谥斅受娺M逼時,梁元帝就命令蕭大封擔任求和使者,蕭大圜任副使,實際上是把他們當作人質。
出城到于謹軍營住了兩夜,梁元帝就投降了。
魏恭帝二年(555),客居長安,太祖以賓客之禮待他。
保定二年(562),下詔說:“梁國汝南王蕭大封、晉熙王蕭大圜等人,均系梁國子孫,應當給予優(yōu)厚禮遇,根據(jù)慣例,當分封爵位。
蕭大封可封晉陵縣公,蕭大圜可封始寧縣公,食邑各一千戶?!彪S即加授蕭大圜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銜,并賞賜田宅、奴婢、牛馬、粟帛等。
不久設麟趾殿,招集學士,蕭大圜參予這件事。
《梁武帝集》四十卷,《簡文集》九十卷,原來各樣只有一部,江陵平定后,都收藏在宮中秘閣。
蕭大圜入麟趾殿后,才得以看到這兩部書。
于是親手抄錄兩部,一年完成。
有識見的人對此都表示贊嘆。
蕭大圜堅信因果之說,心緒寧靜閑適。
他曾這樣說過:人若知足,適可而后止,則將無牽無累。
北山之北,遠離人間,南山以南,超脫塵寰。
面對曠野而環(huán)繞流水,側有草地而后靠山岡,筑草舍于叢林之內,修土墻于幽草之間。
近觀嵐煙,遠望風云。
借柔草以蔭護長松,植幽蘭而援接芳桂。
仰首可見禽鳥遨翔高空,低頭可視群魚回游深澗。
果園在后,開窗可近花卉;菜圃居前,檐下可看灌田。
二頃地可供食糧,十畝地可供穿衣。
丫環(huán)三五個,可任紡織;僮仆三四人,可代耕田。
牧羊而賣乳漿,合于潘岳之志;種黍米而養(yǎng)雞,應驗莊子之言。
種莊稼要找汜勝之的遺書,采冬葵要依據(jù)尹君的大作。
煮小羊、肥豬以飲春酒,迎伏日、臘日而等候歲末。
讀好書,探幽景,歡聚友好,歌呼互應,可以娛悅精神,可以散去憂慮。
有朋友從遠方來,舉引今古;農(nóng)民路過,大談禾蔬。
這樣即可心滿意足,快樂之極。
既能永保性命,怎么會害怕禍患責罰呢?難道像縮足而入絆繩,伸頸而被絡系的犬馬一樣,游于帝王之門,逢迎巴結宰相?不知塵埃不能飄浮長久,只覺壽命存于瞬間。
萬物往來周旋,卻不能體味生命的真諦,自然規(guī)律模糊不清,又怎么能問個明白呢?唉!人生如天空浮云,草上露珠,候得長繩以系日影,使時光不再流逝,我實在不愿干這等傻事。
手執(zhí)蠟燭而夜游,更驚嘆時光的迅疾。
人生有多長時間,而要拘泥于人臣之禮;時節(jié)像流水一樣,還必須戰(zhàn)戰(zhàn)兢兢、聽命于人。
進退一無成就,或有言或沉默不知如何是好。
這不僅為左丘明所羞恥,或許也被孔子所羞恥。
建德四年(575),任滕王宇文荄友員。
宇文荄曾問蕭大圜:“我聽說湘東王寫了《梁史》,有這件事嗎?一般人的傳記可以褒貶,帝王的傳記怎樣寫?隱瞞則非實錄,直寫則揚親之過?!笔挻筻骰卮鸬溃骸斑@是說話人的胡亂猜測。
如果真是這樣,也不足為怪。
從前漢明帝寫《世祖紀》,漢章帝寫《顯宗紀》,教訓不遠,足可作為定例。
況且君子的過失,如同日蝕、月蝕一樣,天下人都看得清清楚楚,又怎能為他們隱瞞?如果人們都不知道,又怎能不為他們隱瞞?兒子為父親隱瞞過失,其中就包含著正直;隱諱本國的壞事,也合于禮儀。”宇文荄大笑。
后來大軍東征,攻克晉州。
有人問蕭大圜:“齊國能滅亡嗎?”蕭大圜答道:“從前高歡在晉州開創(chuàng)偽業(yè),如今他根基已失,能不滅亡嗎?這就是所說的‘從這里開始,也必然在這里結束’。”過了幾個月,齊氏果然滅亡。
聽過這話的人都認為他很有遠見。
宣政元年(578),食邑增至二千二百戶。
隋朝開皇初年,被任命為內史侍郎,出任西河郡守。
不久逝世。
蕭大圜生性好學,志在著述。
撰有《梁舊事》三十卷、《寓記》三卷、《士喪儀注》五卷、《要決》二卷,另有文集二十卷。
蕭大封官至開府儀同三司。
大象末年,任陳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