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萬七千多字的《文心雕龍》,基本上概括了從先秦到晉宋千余年間的文學面貌,評論了兩百多個作家,總結了三十五種文體,相當全面地探討了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批評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藝術方法,并建立了體大慮周的理論體系。在我國古代文學理論史上,《文心雕龍》是有其重要貢獻的。文學創(chuàng)作上的許多重要問題,如藝術構思、藝術風格、繼承和革新、內容和形式的關系、文學和現實的關系等,劉勰在總結前人點滴意見的基礎上,第一次提出了比較系統(tǒng)的專題論述。劉勰的觀點、理論,當然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不少問題是他的認識水平所不可能作出正確解釋的,特別是儒家思想的束縛,使他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對某些文學理論的闡發(fā),受到相當嚴重的影響。這一方面是我們所不應忽視的。但總的來看,《文心雕龍》的成就是主要的。有人認為:“其體大思精,在古代文學批評著作中是空前絕后的。”136這個評價是并不為過的。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在文學理論的某些方面或個別論點,高于劉勰的自然很多,但在整個理論體系上,全面或主要方面超過《文心雕龍》的論著,卻是沒有的。這就有它值得我們注意的重要價值。
關于《文心雕龍》的研究,近二三十年來雖然還存在這樣那樣的一些問題,但總是在逐步取得越來越大的成就的發(fā)展之中。當然,從這部巨著的重要意義來看,從《文心雕龍》中存在的不少問題還未能得到解決,以至某些重大問題(如《文心雕龍》的理論體系等)尚未開展認真的研究來看,我們的工作還是做得不夠的。
好在近年來注意《文心雕龍》的同志愈來愈多,本書把它全部譯注出來,不敢抱解決任何問題的奢望,若能為更多的讀者研究原著提供一點參考,也就是譯注者的大幸了。這篇引論在介紹有關問題中,力圖把一些有分歧的重大問題介紹給讀者;余豈好辯,談到這些問題,不能不表示一點自己的看法,目的還是為讀者閱讀原著時提供一點參考。一己之見,最多只能算“分歧”之一。引論和譯注,謬誤一定不少,懇請讀者、專家賜正。
1980年9月
注:
1 《文鏡秘府論》中曾多次引用《文心雕龍》,此書是日僧遍照金剛于公元806年回國后不久寫成的。
2 見鈴木虎雄《文心雕龍??庇洝?。
3 如巴黎大學漢學研究所編《文心雕龍新書通檢》,日本九州大學岡村繁教授編《文心雕龍索引》等。
4 《贈丁翼》,《文選》李善注:“《論衡》曰:‘說經者為世儒’”。
5、9、12 鐘嶸《詩品序》。
6 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
7 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
8 見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1962年本71、77頁。
10 蕭繹《金樓子·立言》。
11 劉知幾《史通·自序》。
13 《世說新語·文學》注引檀道鸞《續(xù)晉陽秋》。
14 據王元化考證:“劉勰并不是出身于代表大地主階級的士族,而是出身于家道中落的貧寒庶族?!保ā段男牡颀垊?chuàng)作論》5頁)
15 《資治通鑒》卷一四七:天監(jiān)七年,“詔吏部尚書徐勉定百官九品為十八班,以班多者為貴”。奉朝請是第二班。
16 《梁書·臨川王宏傳》:“天監(jiān)元年,封臨川郡王?!?,加侍中,進號中軍將軍。四年,高祖詔北伐?!眲③挠谔毂O(jiān)三年蕭宏進號中軍將軍后,做他的記室。
17 《南史·陳伯之傳》:“天監(jiān)四年,詔太尉臨川王宏北侵,宏命記室丘遲私與之書?!笨梢娛捄暧谔毂O(jiān)四年北伐時,他的記室已換丘遲。劉勰于此年改任車騎倉曹參軍。
18 《梁書·夏侯詳傳》及萬斯同《梁將相大臣表》(《歷代史表》卷三十五)都說,任車騎將軍的夏侯詳于天監(jiān)六年征為侍中、右光祿大夫。劉勰為其部屬,可能因夏侯詳調職而于此年改任太末令。
19 《梁書·南康王績傳》:“南康簡王績……(天監(jiān))十年,遷使持節(jié)都督南徐州諸軍事、南徐州刺史,進號仁威將軍?!眲③挠诖四旮娜问捒兊挠浭?。
20 《南史·庾仲容傳》:庾仲容為昭明太子蕭統(tǒng)舍人,因“除安成王中記室”而去職。蕭統(tǒng)有《餞庾仲容》詩送別。《南史·安成王秀傳》說,蕭秀于“天監(jiān)元年封安成郡王,……十三年為郢州刺史,加都督”??芍字偃萦谔毂O(jiān)十三年離東宮,劉勰大約在此年或稍后任東宮通事舍人。
21 《南史·武帝紀》說,天監(jiān)十六年“冬十月,宗廟薦羞,始用蔬果”。則劉勰上表建議二郊農社“宜與七廟同改”,當在天監(jiān)十六年十月之后不久。
22 劉勰出仕之前,曾和僧祐一起在定林寺整理佛經十多年,出仕后的十多年,僧祐陸續(xù)搜集到部分經卷尚待整理。僧祐卒于天監(jiān)十七年(見《高僧傳·僧祐傳》),因此,劉勰在本年奉命再入定林寺整理僧祐所集最后一批佛經。
23 《梁書·劉勰傳》列“遷步兵校尉”于劉勰上表之后,可能是上表后不久遷任此職。
24 有關劉勰卒年問題,目前還存在一些不同看法。范文瀾推算在普通元、二年(公元520、521年),見《文心雕龍注》731頁。楊明照《梁書·劉勰傳箋注》一說為普通二—四年(公元521—523年),見《文心雕龍校注》1958年版10頁;近說為大同四、五年(公元538—539年),見《中華文史論叢》1979年第一輯187頁。李慶甲《劉勰卒年考》定為中大通四年(公元532年),見《文學評論叢刊》第一輯184—194頁。楊、李二家主要以南宋《興隆佛教編年》、《佛祖統(tǒng)紀》等所載為據。這些新發(fā)現的線索是有價值的。尚存疑問是,若劉勰卒于大同四、五年,則他任步兵校尉之后的一二十年,史無記載;而《梁書》于其任步兵校尉之前的十多年,既詳載其官職活動,何獨后二十年一無可載?
25 《梁書·武帝紀上》。
26 《顏氏家訓·涉務》。
27 《梁書·劉勰傳》。
28 《寒素論》,《文苑英華》卷七六○。
29 《公羊傳·宣公十五年》何休注。
30 《晉書·裴頠傳》。
31 見《庾度支集》。
32 《南史·庾肩吾傳》。
33 劉師培以“新野庾氏”為世族。見《中國中古文學史》88頁。
34 梁武帝《敕舍道事佛》:“道有九十六種,唯佛一道,是于正道,其余九十五種,皆是外道?!保ā度何摹肪硭模?br /> 35、67、74 馬宏山《論〈文心雕龍〉的綱》,《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第四期。其“佛儒合一”說有一定道理,“以佛統(tǒng)儒”論頗待斟酌。說詳下。
36 《高僧傳》卷十四。
37 《高僧傳》卷九。
38、43 《弘明集》卷一。
39 《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第二編422頁。
40、41 《大正藏》卷八。
42 《智度論》卷四十三。
44 《閑居編·自序》。
45 《送庶幾序》,《閑居編》卷二十九。
46 《釋門正統(tǒng)》卷五《慶昭傳》:“智者大師撰《金光明經玄義》,有廣略二本行世。晤恩撰《發(fā)揮記》解釋略本,謂廣本為后人擅增,以四失評之。弟子奉先源清、靈光洪敏,共構難詞,輔成師說。法智(即智禮)乃撰《扶宗釋難》,力救廣本,而慶昭與孤山智圓,既預清門,亦撰《辨訛》,駁《釋難》之非,救《發(fā)揮》之得。如是反覆,各至于五,綿歷七年?!云澏矣^法不同,各開戶牖,枝派永異,山家遂號清、昭之學為山外宗?!?br /> 47 《停云閣詩話》卷一。
48 道安《二教論·儒道升降論》,《廣弘明集》卷八。
49 《列子·仲尼》篇。
50 道安《二教論》引《清凈法行經》:“佛遣三弟子,震旦(指中國)教化。儒童菩薩,彼稱孔丘;光凈菩薩,彼稱顏淵;摩訶迦葉,彼稱老子?!保ā稄V弘明集》卷八)
51 《喻道論》,《弘明集》卷三。
52 《沙門不敬王者論》,《弘明集》卷五。
53 《答法勖問》,《廣弘明集》卷十八。
54 《庭誥》,《弘明集》卷十三。
55 《與孔中丞書》,《弘明集》卷十一。
56 《答蕭司徒書》,《弘明集》卷十一。
57 《會三教》:“少時學周孔,弱冠窮六經?!袕陀^道書,有名與無名。……晚年開釋卷,猶日映眾星。……窮源無二圣,測善非三英。”(見丁福保輯《全梁詩》卷一)
58 《均圣論》,《全梁文》卷二十九。
59 《弘明集》卷八。
60 楊明照《劉勰〈滅惑論〉撰年考》認為寫于《文心雕龍》成書之前(見《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第一輯)。王元化《〈滅惑論〉與劉勰的前后期思想變化》認為寫于《文心雕龍》成書之后(見《文心雕龍創(chuàng)作論》)。
61 《全三國文》卷十九。
62 《周易·系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笨资瑁骸疤珮O,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63 《管子·水地》。
64、87 楊柳橋《〈文心雕龍〉文章理論的唯心主義本質》,《文史哲》1980年第一期。
65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柳河東集》卷三十四。
66 涵芬樓影印本《太平御覽》卷五八一,此句作“圣因文以明道”。但從論者所引原文(“圣因文而明道”)來看,并非所據版本的不同,而是理解的不同。即使據《御覽》,也是“圣因文——以明道”,不是“圣因——文以明道”。
68 見慧皎《唱導論》:“夫唱導所貴,其事四焉,謂聲、辯、才、博。非聲則無以警眾,非辯則無以適時,非才則言無可采,非博則語無依據。至若響韻鐘鼓,則四眾驚心,聲之為用也;辭吐俊發(fā),適會無差,辯之為用也;綺制雕華,文藻橫逸,才之為用也;商榷經論,采撮書史,博之為用也?!保ā陡呱畟鳌肪硎澹?br /> 69劉綬松《“文心雕龍”初探》,《文學研究》1957年第二期。
70 《孟子·離婁下》。
71 《西都賦》,《文選》卷一。
72 佛教徒年滿二十,正式受戒,叫做“年滿具戒”。
73 周振甫《〈文心雕龍〉的〈原道〉》,《文學遺產》四四五期?! ?5 馬宏山的原話是:“雖然,‘玄圣’一詞在《莊子·天道篇》、《后漢書·王充傳論》以及班固《典引》、何承天《上白鳩頌》等文中曾出現,但均是泛指‘老君、尼父者也’,注家皆不得其確解。只有孫綽、宗炳和法琳等人之所謂‘玄圣’,專為指佛而言,具體明確,毫不含糊??梢娫趧③闹昂椭螅鸾绦磐蕉挤Q佛為‘玄圣’,則是無可置疑的。能不能說偏偏處于中間的劉勰,而他也是一個虔誠的佛教信徒,在使用這個已有特定意義的詞語時,可以憑空生發(fā)出另外的意義來,或仍然沿襲‘泛指’呢?看來這是不可能的?!?br /> 76 《文選》,卷四十八。
77 《后漢書·班固傳》。
78 《高僧傳》卷七,《慧嚴傳》引。
79 《孟子·滕文公下》。
80 《孟子·萬章下》:“夫義,路也;禮,門也?!?br /> 81 《兩都賦序》,《文選》卷一。
82 《七略》,《初學記》卷二十一。
83 《雕蟲論》,《全梁文》卷五十三。
84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疏。
85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第一冊225頁。
86 詹锳《劉勰與〈文心雕龍〉》22頁。
88、90 王元化《文心雕龍創(chuàng)作論》68、191頁。
89 見《文心雕龍選譯·前言》。
91 《文心雕龍札記》文化學社版14頁。
92 《南齊書·文學傳論》:“屬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無象,變化不窮?!?br /> 93 《唐音癸簽》卷二:“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曰生思?!?br /> 94 《山水純全集·論觀畫別識》:“蓋有不測之神思,難名之妙意,寓于其間矣。”
95 《四溟詩話》卷四:“或造句弗就,勿令疲其神思。”
96 《文頌·神思》(見《詩品集釋》94頁)。
97 《隨園詩話》卷六:“偶作一詩,覺神思滯塞,亦欲于故紙堆中求之。”
98 《集外集拾遺·破惡聲論》:“夫神話之作,本于古民,睹天物之奇觚,則逞神思而施以人化……?!?br /> 99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六。
100 《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馬克思、恩格斯《論藝術》第四冊254頁。
101 《典論·論文》。
102 《文賦》。
103 詹锳《劉勰與〈文心雕龍〉》60頁。
104 穆克宏《劉勰的風格論芻議》,《福建師大學報》1980年第一期。
105 《文心雕龍札記》文化學社版29頁。
106 舒直《略談劉勰的“風骨”論》,《文學遺產》二七四期。
107 王達津《試說劉勰論風骨》,《文學遺產》二七八期。
108 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107頁。
109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第一冊234頁;李樹爾《論風骨》,《文學遺產增刊》第十一輯35頁。
110 《世說新語·賞譽》注引。
111 《宋書·武帝紀》。
112 《古畫品錄》,《叢書集成》本3頁。
113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載為孔子語,自然為劉勰所宗奉。
114 《論語·衛(wèi)靈公》。
115 《文心雕龍札記》文化學社版47頁。
116 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113頁。
117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534頁。
118 如詹锳《劉勰與〈文心雕龍〉》列《定勢》為“風格學”;王元化《文心雕龍創(chuàng)作論》析《定勢》說,劉勰“認為體裁有體裁一定的風格”;穆克宏《劉勰的風格論芻議》說,勢“即文體風格”。
119 黃侃《文心雕龍札記》文化學社版35頁。
120 見范文瀾《文心雕龍注》527頁。
121 振甫《通變》,《新聞業(yè)務》1962年第二期47頁。
122 詹锳《劉勰與〈文心雕龍〉》68頁。
123 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110頁。
124 過去我們曾把“設情以位體”誤解為“根據內容來確立體裁”。確立體裁就不屬熔意,今從劉永濟說改。
125 劉永濟《釋劉勰的“三準”論》,《文學研究》1957年第二期。
126 熊寄緗《劉勰是怎樣談創(chuàng)作過程的?》《文學遺產》三九三期。
127 王元化《文心雕龍創(chuàng)作論》185頁。
128 詹锳《劉勰與〈文心雕龍〉》50頁。
129《宋書·謝靈運傳論》。
130 《十三經注疏》世界書局影印阮刻本1522頁。
131 詳見拙著《詩學之正源,法度之準則》,《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第一輯。
132 《修竹篇序》,《陳子昂集》中華書局排印本15頁。
133 《文心雕龍札記》文化學社本233、245—246頁。
134 郭紹虞《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史》96—99頁;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第一冊219頁。
135 《晉書·陸機傳》。
136 游國恩、蕭滌非等主編《中國文學史》,1979年版第一冊314頁。
關于《文心雕龍》的研究,近二三十年來雖然還存在這樣那樣的一些問題,但總是在逐步取得越來越大的成就的發(fā)展之中。當然,從這部巨著的重要意義來看,從《文心雕龍》中存在的不少問題還未能得到解決,以至某些重大問題(如《文心雕龍》的理論體系等)尚未開展認真的研究來看,我們的工作還是做得不夠的。
好在近年來注意《文心雕龍》的同志愈來愈多,本書把它全部譯注出來,不敢抱解決任何問題的奢望,若能為更多的讀者研究原著提供一點參考,也就是譯注者的大幸了。這篇引論在介紹有關問題中,力圖把一些有分歧的重大問題介紹給讀者;余豈好辯,談到這些問題,不能不表示一點自己的看法,目的還是為讀者閱讀原著時提供一點參考。一己之見,最多只能算“分歧”之一。引論和譯注,謬誤一定不少,懇請讀者、專家賜正。
1980年9月
注:
1 《文鏡秘府論》中曾多次引用《文心雕龍》,此書是日僧遍照金剛于公元806年回國后不久寫成的。
2 見鈴木虎雄《文心雕龍??庇洝?。
3 如巴黎大學漢學研究所編《文心雕龍新書通檢》,日本九州大學岡村繁教授編《文心雕龍索引》等。
4 《贈丁翼》,《文選》李善注:“《論衡》曰:‘說經者為世儒’”。
5、9、12 鐘嶸《詩品序》。
6 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
7 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
8 見劉師培《中國中古文學史》1962年本71、77頁。
10 蕭繹《金樓子·立言》。
11 劉知幾《史通·自序》。
13 《世說新語·文學》注引檀道鸞《續(xù)晉陽秋》。
14 據王元化考證:“劉勰并不是出身于代表大地主階級的士族,而是出身于家道中落的貧寒庶族?!保ā段男牡颀垊?chuàng)作論》5頁)
15 《資治通鑒》卷一四七:天監(jiān)七年,“詔吏部尚書徐勉定百官九品為十八班,以班多者為貴”。奉朝請是第二班。
16 《梁書·臨川王宏傳》:“天監(jiān)元年,封臨川郡王?!?,加侍中,進號中軍將軍。四年,高祖詔北伐?!眲③挠谔毂O(jiān)三年蕭宏進號中軍將軍后,做他的記室。
17 《南史·陳伯之傳》:“天監(jiān)四年,詔太尉臨川王宏北侵,宏命記室丘遲私與之書?!笨梢娛捄暧谔毂O(jiān)四年北伐時,他的記室已換丘遲。劉勰于此年改任車騎倉曹參軍。
18 《梁書·夏侯詳傳》及萬斯同《梁將相大臣表》(《歷代史表》卷三十五)都說,任車騎將軍的夏侯詳于天監(jiān)六年征為侍中、右光祿大夫。劉勰為其部屬,可能因夏侯詳調職而于此年改任太末令。
19 《梁書·南康王績傳》:“南康簡王績……(天監(jiān))十年,遷使持節(jié)都督南徐州諸軍事、南徐州刺史,進號仁威將軍?!眲③挠诖四旮娜问捒兊挠浭?。
20 《南史·庾仲容傳》:庾仲容為昭明太子蕭統(tǒng)舍人,因“除安成王中記室”而去職。蕭統(tǒng)有《餞庾仲容》詩送別。《南史·安成王秀傳》說,蕭秀于“天監(jiān)元年封安成郡王,……十三年為郢州刺史,加都督”??芍字偃萦谔毂O(jiān)十三年離東宮,劉勰大約在此年或稍后任東宮通事舍人。
21 《南史·武帝紀》說,天監(jiān)十六年“冬十月,宗廟薦羞,始用蔬果”。則劉勰上表建議二郊農社“宜與七廟同改”,當在天監(jiān)十六年十月之后不久。
22 劉勰出仕之前,曾和僧祐一起在定林寺整理佛經十多年,出仕后的十多年,僧祐陸續(xù)搜集到部分經卷尚待整理。僧祐卒于天監(jiān)十七年(見《高僧傳·僧祐傳》),因此,劉勰在本年奉命再入定林寺整理僧祐所集最后一批佛經。
23 《梁書·劉勰傳》列“遷步兵校尉”于劉勰上表之后,可能是上表后不久遷任此職。
24 有關劉勰卒年問題,目前還存在一些不同看法。范文瀾推算在普通元、二年(公元520、521年),見《文心雕龍注》731頁。楊明照《梁書·劉勰傳箋注》一說為普通二—四年(公元521—523年),見《文心雕龍校注》1958年版10頁;近說為大同四、五年(公元538—539年),見《中華文史論叢》1979年第一輯187頁。李慶甲《劉勰卒年考》定為中大通四年(公元532年),見《文學評論叢刊》第一輯184—194頁。楊、李二家主要以南宋《興隆佛教編年》、《佛祖統(tǒng)紀》等所載為據。這些新發(fā)現的線索是有價值的。尚存疑問是,若劉勰卒于大同四、五年,則他任步兵校尉之后的一二十年,史無記載;而《梁書》于其任步兵校尉之前的十多年,既詳載其官職活動,何獨后二十年一無可載?
25 《梁書·武帝紀上》。
26 《顏氏家訓·涉務》。
27 《梁書·劉勰傳》。
28 《寒素論》,《文苑英華》卷七六○。
29 《公羊傳·宣公十五年》何休注。
30 《晉書·裴頠傳》。
31 見《庾度支集》。
32 《南史·庾肩吾傳》。
33 劉師培以“新野庾氏”為世族。見《中國中古文學史》88頁。
34 梁武帝《敕舍道事佛》:“道有九十六種,唯佛一道,是于正道,其余九十五種,皆是外道?!保ā度何摹肪硭模?br /> 35、67、74 馬宏山《論〈文心雕龍〉的綱》,《中國社會科學》1980年第四期。其“佛儒合一”說有一定道理,“以佛統(tǒng)儒”論頗待斟酌。說詳下。
36 《高僧傳》卷十四。
37 《高僧傳》卷九。
38、43 《弘明集》卷一。
39 《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第二編422頁。
40、41 《大正藏》卷八。
42 《智度論》卷四十三。
44 《閑居編·自序》。
45 《送庶幾序》,《閑居編》卷二十九。
46 《釋門正統(tǒng)》卷五《慶昭傳》:“智者大師撰《金光明經玄義》,有廣略二本行世。晤恩撰《發(fā)揮記》解釋略本,謂廣本為后人擅增,以四失評之。弟子奉先源清、靈光洪敏,共構難詞,輔成師說。法智(即智禮)乃撰《扶宗釋難》,力救廣本,而慶昭與孤山智圓,既預清門,亦撰《辨訛》,駁《釋難》之非,救《發(fā)揮》之得。如是反覆,各至于五,綿歷七年?!云澏矣^法不同,各開戶牖,枝派永異,山家遂號清、昭之學為山外宗?!?br /> 47 《停云閣詩話》卷一。
48 道安《二教論·儒道升降論》,《廣弘明集》卷八。
49 《列子·仲尼》篇。
50 道安《二教論》引《清凈法行經》:“佛遣三弟子,震旦(指中國)教化。儒童菩薩,彼稱孔丘;光凈菩薩,彼稱顏淵;摩訶迦葉,彼稱老子?!保ā稄V弘明集》卷八)
51 《喻道論》,《弘明集》卷三。
52 《沙門不敬王者論》,《弘明集》卷五。
53 《答法勖問》,《廣弘明集》卷十八。
54 《庭誥》,《弘明集》卷十三。
55 《與孔中丞書》,《弘明集》卷十一。
56 《答蕭司徒書》,《弘明集》卷十一。
57 《會三教》:“少時學周孔,弱冠窮六經?!袕陀^道書,有名與無名。……晚年開釋卷,猶日映眾星。……窮源無二圣,測善非三英。”(見丁福保輯《全梁詩》卷一)
58 《均圣論》,《全梁文》卷二十九。
59 《弘明集》卷八。
60 楊明照《劉勰〈滅惑論〉撰年考》認為寫于《文心雕龍》成書之前(見《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第一輯)。王元化《〈滅惑論〉與劉勰的前后期思想變化》認為寫于《文心雕龍》成書之后(見《文心雕龍創(chuàng)作論》)。
61 《全三國文》卷十九。
62 《周易·系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笨资瑁骸疤珮O,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63 《管子·水地》。
64、87 楊柳橋《〈文心雕龍〉文章理論的唯心主義本質》,《文史哲》1980年第一期。
65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柳河東集》卷三十四。
66 涵芬樓影印本《太平御覽》卷五八一,此句作“圣因文以明道”。但從論者所引原文(“圣因文而明道”)來看,并非所據版本的不同,而是理解的不同。即使據《御覽》,也是“圣因文——以明道”,不是“圣因——文以明道”。
68 見慧皎《唱導論》:“夫唱導所貴,其事四焉,謂聲、辯、才、博。非聲則無以警眾,非辯則無以適時,非才則言無可采,非博則語無依據。至若響韻鐘鼓,則四眾驚心,聲之為用也;辭吐俊發(fā),適會無差,辯之為用也;綺制雕華,文藻橫逸,才之為用也;商榷經論,采撮書史,博之為用也?!保ā陡呱畟鳌肪硎澹?br /> 69劉綬松《“文心雕龍”初探》,《文學研究》1957年第二期。
70 《孟子·離婁下》。
71 《西都賦》,《文選》卷一。
72 佛教徒年滿二十,正式受戒,叫做“年滿具戒”。
73 周振甫《〈文心雕龍〉的〈原道〉》,《文學遺產》四四五期?! ?5 馬宏山的原話是:“雖然,‘玄圣’一詞在《莊子·天道篇》、《后漢書·王充傳論》以及班固《典引》、何承天《上白鳩頌》等文中曾出現,但均是泛指‘老君、尼父者也’,注家皆不得其確解。只有孫綽、宗炳和法琳等人之所謂‘玄圣’,專為指佛而言,具體明確,毫不含糊??梢娫趧③闹昂椭螅鸾绦磐蕉挤Q佛為‘玄圣’,則是無可置疑的。能不能說偏偏處于中間的劉勰,而他也是一個虔誠的佛教信徒,在使用這個已有特定意義的詞語時,可以憑空生發(fā)出另外的意義來,或仍然沿襲‘泛指’呢?看來這是不可能的?!?br /> 76 《文選》,卷四十八。
77 《后漢書·班固傳》。
78 《高僧傳》卷七,《慧嚴傳》引。
79 《孟子·滕文公下》。
80 《孟子·萬章下》:“夫義,路也;禮,門也?!?br /> 81 《兩都賦序》,《文選》卷一。
82 《七略》,《初學記》卷二十一。
83 《雕蟲論》,《全梁文》卷五十三。
84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疏。
85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第一冊225頁。
86 詹锳《劉勰與〈文心雕龍〉》22頁。
88、90 王元化《文心雕龍創(chuàng)作論》68、191頁。
89 見《文心雕龍選譯·前言》。
91 《文心雕龍札記》文化學社版14頁。
92 《南齊書·文學傳論》:“屬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無象,變化不窮?!?br /> 93 《唐音癸簽》卷二:“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曰生思?!?br /> 94 《山水純全集·論觀畫別識》:“蓋有不測之神思,難名之妙意,寓于其間矣。”
95 《四溟詩話》卷四:“或造句弗就,勿令疲其神思。”
96 《文頌·神思》(見《詩品集釋》94頁)。
97 《隨園詩話》卷六:“偶作一詩,覺神思滯塞,亦欲于故紙堆中求之。”
98 《集外集拾遺·破惡聲論》:“夫神話之作,本于古民,睹天物之奇觚,則逞神思而施以人化……?!?br /> 99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六。
100 《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馬克思、恩格斯《論藝術》第四冊254頁。
101 《典論·論文》。
102 《文賦》。
103 詹锳《劉勰與〈文心雕龍〉》60頁。
104 穆克宏《劉勰的風格論芻議》,《福建師大學報》1980年第一期。
105 《文心雕龍札記》文化學社版29頁。
106 舒直《略談劉勰的“風骨”論》,《文學遺產》二七四期。
107 王達津《試說劉勰論風骨》,《文學遺產》二七八期。
108 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107頁。
109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第一冊234頁;李樹爾《論風骨》,《文學遺產增刊》第十一輯35頁。
110 《世說新語·賞譽》注引。
111 《宋書·武帝紀》。
112 《古畫品錄》,《叢書集成》本3頁。
113 《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載為孔子語,自然為劉勰所宗奉。
114 《論語·衛(wèi)靈公》。
115 《文心雕龍札記》文化學社版47頁。
116 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113頁。
117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534頁。
118 如詹锳《劉勰與〈文心雕龍〉》列《定勢》為“風格學”;王元化《文心雕龍創(chuàng)作論》析《定勢》說,劉勰“認為體裁有體裁一定的風格”;穆克宏《劉勰的風格論芻議》說,勢“即文體風格”。
119 黃侃《文心雕龍札記》文化學社版35頁。
120 見范文瀾《文心雕龍注》527頁。
121 振甫《通變》,《新聞業(yè)務》1962年第二期47頁。
122 詹锳《劉勰與〈文心雕龍〉》68頁。
123 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110頁。
124 過去我們曾把“設情以位體”誤解為“根據內容來確立體裁”。確立體裁就不屬熔意,今從劉永濟說改。
125 劉永濟《釋劉勰的“三準”論》,《文學研究》1957年第二期。
126 熊寄緗《劉勰是怎樣談創(chuàng)作過程的?》《文學遺產》三九三期。
127 王元化《文心雕龍創(chuàng)作論》185頁。
128 詹锳《劉勰與〈文心雕龍〉》50頁。
129《宋書·謝靈運傳論》。
130 《十三經注疏》世界書局影印阮刻本1522頁。
131 詳見拙著《詩學之正源,法度之準則》,《古代文學理論研究叢刊》第一輯。
132 《修竹篇序》,《陳子昂集》中華書局排印本15頁。
133 《文心雕龍札記》文化學社本233、245—246頁。
134 郭紹虞《中國古代文學理論批評史》96—99頁;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第一冊219頁。
135 《晉書·陸機傳》。
136 游國恩、蕭滌非等主編《中國文學史》,1979年版第一冊3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