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性甘淡靜,自庚寅官中書后,公退多暇,惟以文史自娛,凡夫藝苑遺聞、 中朝故事,涉獵所及,輒裁矮紙漫筆記之。歲月侵尋,忽忽廿載,聚書稍富,聞 見日增,篋中叢稿所積遂亦尺許厚矣。年來蒿目時艱,百事廢懶,久不復留意于 斯。兄子聯沅與小兒輩懼其日久散佚也,嘗竊竊偶語,議付手民為梓行計。余謂 此記問之學,只可自怡,一旦流布士林,恐宿儒病其浮疏,新學且嗤其陳腐也耳。 顧念雪鈔露纂,寒暑迭更,每當一燈熒然,羅書滿幾,潛心探討,觸類引申,往 往因一事之搜求,檢閱群編,鉤稽累月,眼昏手繭,心力交疲,享帚之珍,良有 不能自已者。爰勉徇其請,復取所錄,手自整理,剃厥煩蕪(原稿于說經考史諸 條采摭最富,第經史本為專門之學,條舉細故,不免掛漏貽譏,因汰去十之七八), 掇拾所存,尚輯成為四十卷。其間部居排比,略以類從(凡以前人舊說徑行錄入 者,即于本條下注明所出,示不掠美。其就原文加以點竄,或增損其字句,或合 數書為一條,或全改其本來面目者,則均以參字別之),然良苦雜陳,莊諧互 列,愧不賢之識小,聊困學以紀聞,無以名之,僅署曰叢記而已。此外纂輯粗就 者,別有《皇清人物考略》《紀年五表》等十余種,以卷帙較繁,當賡續(xù)寫定, 就正有道云。宣統(tǒng)三年,歲在辛亥季冬之月,海鹽朱彭壽自序于都門總布胡同寓 廬。
自辛亥冬叢記寫定后藏之篋衍,瞬又二十余年矣。比歲以來,索閱者眾,遂 忘其陋,出書就正博雅君子,頗不以為紕繆,輒慫恿付梓,樂觀厥成。顧全書 都五十余萬言,剞劂匪易,且學人志趣各有不同,恐卷帙過繁,徒供束閣,以是 遲回瞻顧者久之。繼思胡元瑞之《少室山房筆叢》中分子目者十六,陳養(yǎng)吾之 《歸云別集》中分子目者九,昔之人既合數種為一書以免散佚,今之人即可分一 書為數種,以備流通,因時制宜,固并行不悖也。爰就原目分起訖,厘為六類, 別以名稱,一曰《舊典備征》為卷五,二曰《丹鉛鎖錄》為卷十,三曰《經籍屬 辭纂例》為卷六,四日《詩學駢枝》為卷九,五曰《常談討原》,六曰《廣四八 目》,各為卷五。化整為散,較便傳觀,而每種之首,則仍以全書序目取冠簡端, 藉明緣起,庶分之則為六帙,合之仍屬一編,冀不失著書之本意焉。編次既竟, 乃復綴數語,用志顛末。丙子春日,壽鑫齋主人識。
自辛亥冬叢記寫定后藏之篋衍,瞬又二十余年矣。比歲以來,索閱者眾,遂 忘其陋,出書就正博雅君子,頗不以為紕繆,輒慫恿付梓,樂觀厥成。顧全書 都五十余萬言,剞劂匪易,且學人志趣各有不同,恐卷帙過繁,徒供束閣,以是 遲回瞻顧者久之。繼思胡元瑞之《少室山房筆叢》中分子目者十六,陳養(yǎng)吾之 《歸云別集》中分子目者九,昔之人既合數種為一書以免散佚,今之人即可分一 書為數種,以備流通,因時制宜,固并行不悖也。爰就原目分起訖,厘為六類, 別以名稱,一曰《舊典備征》為卷五,二曰《丹鉛鎖錄》為卷十,三曰《經籍屬 辭纂例》為卷六,四日《詩學駢枝》為卷九,五曰《常談討原》,六曰《廣四八 目》,各為卷五。化整為散,較便傳觀,而每種之首,則仍以全書序目取冠簡端, 藉明緣起,庶分之則為六帙,合之仍屬一編,冀不失著書之本意焉。編次既竟, 乃復綴數語,用志顛末。丙子春日,壽鑫齋主人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