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德國一度占領巴黎,但法國的青少年以自己的未來為代價,逐漸投身于抵抗納粹的運動。他們的學業(yè)因此中斷;他們主動或被動做出的決定扭轉了自己的成長軌跡;在心理被迫迅速成熟的同時,他們的情感關系也被擱置??謶?、迷茫與無助是最尋常的狀態(tài),但除此之外,他們還有年輕人一點即燃的激情與勇氣。在維護自由精神和民族尊嚴的呼聲帶領下,他們進行著或輕或重、暴力或非暴力的抵抗行動——派傳單、印刷、涂鴉、傳遞情報,甚至保護猶太人,襲擊德國官兵或維希法國警察,執(zhí)著地表達著想做些什么的意愿,致力于讓法國民眾產生共鳴。對他們而言,抵抗占領不是一種選擇,而是一種勇敢的責任。隨著戰(zhàn)爭勝利,眾多年輕的生命在戰(zhàn)場或集中營里逝去,即使是幸存者,戰(zhàn)后也依舊帶著難以消除的傷痛生活。但如同自由的精神永不喪失,一代代年輕人的勇氣,依然在著力刻畫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未來。“這種反對暴力、傀儡政治和邪惡種族主義的激情,并沒有隨著第三帝國的覆滅和維希政府的瓦解而從法國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