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六朝史上的“地方”為研究對象,由三個部分組成——“環(huán)境、景觀與居地”“政區(qū)、地志與地方”以及“人群、編戶與家族”,綜合使用傳世文獻、石刻資料、出土材料和散見的佚文,探討長時段和區(qū)域差異視角下制度對“地方”的形塑、地方人群和制度的互動,并圍繞“地方”的不同面向,考察與地域社會史相關的社會群體的身份表達和地方認同等核心議題。本書采取自下而上的視角,聚焦“地方”,在地方歷史的脈絡中觀察國家制度及其運行、大小政治事件的發(fā)生和消亡。本書還考察地名背后的社會文化意義,梳理六朝地記文本的產生、編纂和地方行政制度間的關系,就編戶對邊緣人群漢化、進入行政系統(tǒng)中的作用,家族的成長和地方勢力的營建,人群的身份表達等方面,進行深入細致的考察,綜合使用石刻、墓磚銘文和相關考古資料,呈現(xiàn)了中古地方社會豐富多元的圖景,凸顯零散史料在漢晉南北朝史研究中的學術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