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 導讀 / 1
● 緒論一 何為“諸子學” / 1
● 緒論二 諸子何以勃興于周秦之際 / 9
● 緒論三 諸子與王官之關系 / 17
● 緒論四 前人評各家長短 / 27
● 第一章 孔子 / 43
一 孔子事略 / 43
二 孔子與教育 / 47
三 孔子與六經 / 54
四 孔子論道德修養(yǎng) / 60
五 孔子論政治 / 67
● 第二章 孟子 / 76
一 孟子事略 / 76
二 孟子論性善 / 79
三 孟子論教學 / 85
四 孟子論道德修養(yǎng) / 87
五 孟子論政治 / 95
● 第三章 荀子 / 104
一 荀子事略 / 104
二 荀子論性惡 / 108
三 荀子論教學 / 113
四 荀子論道德修養(yǎng) / 116
五 荀子論政治 / 120
● 第四章 其他儒家之言 / 125
一 《大學》 / 125
二 《中庸》 / 130
三 《孝經》及其他 / 133
四 關于禮樂的理論 / 136
● 第五章 墨子 / 141
一 墨子考略 / 141
二 儒墨底異點 / 148
三 墨子底中心思想——兼愛 / 152
四 墨子底經濟學說 / 155
五 墨者之團體組織及紀律 / 160
第六章 后期的墨者 / 166
一 后期墨者之派別及《墨經》 / 166
二 《墨經》對于墨子學說的闡發(fā) / 170
三 《墨經》對于別派學說的辨駁 / 173
四 《墨經》中的“知識論” / 176
五 《墨經》中的科學知識 / 179
● 第七章 老子 / 182
一 老子考略 / 182
二 《老子》底時代與作者 / 189
三 老學底先河 / 193
四 《老子》底根本觀念——“道”“德” / 198
五 《老子》底人生哲學與政治哲學 / 202
● 第八章 莊子 / 207
一 莊子事略 / 207
二 《莊子》底根本觀念——“道”“德” / 210
三 《莊子》底“齊物論” / 213
四 《莊子》論人事 / 218
● 第九章 其他道家者言 / 223
一 列子 / 223
二 關尹子 / 227
三 文子 / 229
四 田駢、慎到 / 230
● 第十章 法家 / 235
一 法家思想底產生 / 235
二 法家底代表——申不害、商鞅、韓非 / 237
三 法家底派別 / 241
四 法家學說底要點 / 243
● 第十一章 所謂“名家” / 251
一 后期儒家底名學 / 251
二 后期墨家底名學 / 257
三 惠施 / 262
四 公孫龍 / 268
● 第十二章 百家之學 / 277
一 陰陽家——鄒衍 / 277
二 縱橫家——蘇秦、張儀 / 281
三 農家——許行 / 284
四 雜家——《呂氏春秋》 / 286
五 小說家——宋子 / 287
● 結論 諸子學底衰落及其因緣 / 291
● 本次整理征引文獻 / 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