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淳熙十四年(1187年)兩次到中國學佛的榮西,帶回了茶種、臨濟宗禪修法和茶桑療法,1215年以古漢語寫成的《吃茶養(yǎng)生記》。《吃茶養(yǎng)生記》為什么將“喝茶”稱為“吃茶”?一是因為飲茶、吃茶、喝茶是各地與各時期人們對汁茶飲用的不同稱呼,現(xiàn)在南方人仍然叫“吃茶”;二是因為明代以前中國人的飲茶主流是將茶葉碾成粉末飲用,吃茶是將茶湯連帶茶末一起吃下的,因而古代多稱“吃茶”。日本延續(xù)榮西禪師從宋帶回的習慣,喝的是末茶(日本稱為抹茶)。全書由序、卷上、卷下和跋四部分構成: 序為總論;卷上“五臟和合門”,從五行(木火土金水)和方位(東南西北中)相應角度談吃茶對人(特別是人的心臟)的益處。卷下“遣除鬼魅門”,以密宗止觀法門治亂世疫病。跋為后記,作者不明,強調吃茶“養(yǎng)生”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