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行為背后的原因 / i
第一章 從經驗中學習:行為主義 / 1
第二章 填充黑匣子:認知心理學 / 19
第三章 行為受何控制:動機和情緒 / 33
第四章 大腦與基因 / 45
第五章 人類發(fā)展 / 63
第六章 人格與智力:個體差異 / 83
第七章 與人共存:社會心理學 / 101
第八章 心理障礙及治療方法 / 113
后 記 我們?yōu)槭裁匆鲞@件事 / 139
參考文獻 / 143
譯名對照表 / 157
樣章
一位年輕人正在地鐵站里吸煙。當工作人員向他說明地鐵站禁止吸煙時,這位年輕人襲擊了工作人員并致其重傷。怎么會走到這一步呢?這位年輕人難道不知道故意傷害他人會受到懲處嗎?他以為可以用暴力就能阻止他人的批評嗎?他有狂躁癥嗎?他有智力問題嗎?他是不是太輕狂了?還是因為他在暴力泛濫的環(huán)境中長大?他的生辰八字不吉利?他被魔鬼迷住了心智?
除最后兩項外,上述日常解釋對心理學家來說都是可接受的。而星相學試圖從生辰八字中推導出人的性格。但科學研究表明,星相學無法預測人的性格。占星術并不科學,因為沒有可靠的證據支撐其預測;占星術并不循證(evidenzbasiert)。心理學中的任何實踐都必須以現(xiàn)有的研究結果為支撐。至于上帝和魔鬼,都涉及超自然力量,無法進行科學研究。因此,源于偽科學實踐和宗教信仰的假設被排除在心理學之外,所謂心理學,即研究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科學。
心理學中的科學性思維如表 1 所示。第一列列出了對于上述年輕吸煙者的攻擊性行為的日常解釋。事實上,這些非專業(yè)的解釋與科學解釋的匹配度相當高——畢竟,首批科學家也是從日常解釋入手的,它們賦予了諸多人類行為完全正確的描述說明。非專業(yè)人士間的區(qū)別體現(xiàn)在他們的偏向性闡述中。有些人認為,攻擊性行為是人類的“天性”,因此是與生俱來的特性。也有人認為,攻擊性行為是“不良教養(yǎng)”的產物,因此是環(huán)境所導致的。行為究竟是由基因還是環(huán)境決定的?此問題引發(fā)了心理學中的天性—環(huán)境爭論。
另一個關于此問題的討論在于,個人性格和所處情境對于行為的影響。有趣的是,西方的非專業(yè)人士在分析年輕吸煙者的攻擊性行為時,更喜歡強調其“性格”或“個性”的影響,而南亞人和東亞人則認為是特定的情境誘發(fā)了年輕人的攻擊性行為,比方說對方的責備激怒了他。這一點很有意思。東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差異性闡釋恰恰對應了心理學中的個人—情境爭論。在本書中,我們將同時關注天性—環(huán)境之爭與個人—情境之爭,并討論不同立場下正方與反方的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