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學是中國傳統(tǒng)知識體系的基石,是經史子集四部分類學術體系之大宗。但晚近以來,受到受到西方的沖擊與國人的蔑棄,加之自身未能建立起適合于時代的新的形態(tài),經學成為已陳之芻狗,長期被否定。由此造成國人對中國歷史與文化缺乏正確認識,在面對時代之挑戰(zhàn)時也常常感覺捉襟見肘,無所適從。在此局面下,重建經學思維體系,從學理上改造經學的歷史形態(tài),使之在現代重現煥發(fā)生機。這是需要幾代人為之不懈努力的事業(yè)。加之近年來傳統(tǒng)文化重新受到上上下下的關注,各種各樣的聲音不絕于耳,眾聲嘈雜之下,需要對經學進行正本清源的解讀與闡釋。本系列之用意即在于此。本書由復旦大學歷史系鄧秉元教授主編,分經學義理、古典新詮、、經史專論、現代新儒學、圓桌論談、序跋等部分。經學義理收錄的三篇文章,《孔子的詩教與仁學》分別對孔子提出的“思無邪”、“詩可以興、觀、群、怨”、“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等觀點進行了詳細的闡發(fā),從而在經學視域中對詩教進行重新定位;《燎祭與煙供》從經學視角出發(fā)探討了香禮的起源,揭示傳統(tǒng)“宇宙軸”意識的深刻影響;《論公羊學中所蘊含的實踐意義上的“仁”》則對《春秋》中蘊含的“愛人”與“愛己”作了梳理與區(qū)分以討論孔子“仁”的內涵。古典新詮收錄對于《老子》古本第二十九至三十六章的校讀和對《逸周書》十五則文字的重新校訂;經史專論既有對《尚書》《左傳》以及《墨子》所蘊含的經義的細致疏解,也有對清代大儒毛奇齡佚文的輯錄考辨?,F代新儒學欄目則對馬一浮六藝涵攝西來學術論的反思以及對楊儒賓接續(xù)牟宗三在經學義理演進上貢獻的揭示,展現了現代新儒學的發(fā)展。圓桌論談、序跋等也顯示了對當前學術熱點、經學研究進展的評述。各文依據文獻,議論扎實,體現了較高的學術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