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晚年熊十力的革命儒學…………………………………曾亦1
導論…………………………………………………………………1
一、題解…………………………………………………………1
二、問題關切…………………………………………………14
第一章 “內圣外王”體系之發(fā)展歷程………………………23
第一節(jié)“內圣外王”體系的開啟……………………………25
第二節(jié)內圣學發(fā)展歷程……………………………………26
一、觀空之體悟………………………………………………26
二、天道易體之體悟…………………………………………36
三、“內圣外王”體系下內圣學之初步確立………………60
四、儒家學問之研究…………………………………………63
五、內圣學體系之完善………………………………………67
第三節(jié)外王學發(fā)展歷程……………………………………69
一、幼年的教育………………………………………………69
二、轉入學術前的政治實踐…………………………………72
三、“內圣外王”體系下外王學之初步確立………………75
四、進言三書…………………………………………………81
五、外王學體系之完善………………………………………81
第四節(jié)內圣學與外王學之一貫…………………………… 82
第二章 體道尊德的內圣學……………………………………88
第一節(jié)對易體的體悟………………………………………88
一、對易體“變”義的精透…………………………………88
二、對易體“生生”義體會的精透…………………………99
三、作為易體的“心體”……………………………………110
第二節(jié)對仁體的研究………………………………………116
一、對陽明心學的研究………………………………………125
二、對道德形上學的研究……………………………………135
三、對于仁體之理解之深入…………………………………158
第三節(jié)熊十力內圣學之特質………………………………165
一、熊十力與周濂溪…………………………………………166
二、熊十力與赫拉克利特……………………………………178
第三章 從內圣學到外王學……………………………………183
第一節(jié)體用不二……………………………………………186
一、《春秋》立元即《易》之乾元……………………………186
二、外王之無君本乎內圣之無神……………………………188
第二節(jié)易體到易用…………………………………………197
一、“變動不居”到“三世進化”……………………………197
二、“革故生新”到“裁成天地”……………………………205
第三節(jié)仁體到仁用…………………………………………210
一、“天下歸仁”到“群龍無首”……………………………210
二、“仁統(tǒng)”到“通三統(tǒng)”……………………………………216
第四章 制萬世法的外王學……………………………………222
第一節(jié)政治判斷與抉擇……………………………………222
一、哲人與政治………………………………………………222
二、政治判斷與政治抉擇……………………………………224
三、熊十力的判斷與抉擇……………………………………226
第二節(jié)進言三書……………………………………………237
一、進言三書的內容概括……………………………………237
二、進言三書的寫作意圖……………………………………240
第三節(jié)《原儒》………………………………………………242
一、《原儒》之宗《春秋》……………………………………242
二、《原儒》之借事明義……………………………………245
三、《原儒》之制萬世法……………………………………265
第五章 “內圣外王”思想之踐行……………………………275
第一節(jié)宗儒之立場…………………………………………275
一、辨玄奘“譏孔子不見體”………………………………275
二、儒家工夫之實踐…………………………………………277
三、孤守儒家…………………………………………………279
第二節(jié)重“學”之義之踐行…………………………………279
一、儒家之重“學”…………………………………………279
二、熊十力之重“學”………………………………………288
第三節(jié)儒家生死觀之踐行…………………………………292
一、儒家生死觀………………………………………………292
二、熊十力之踐行……………………………………………296
結語………………………………………………………………297
附錄………………………………………………………………300
附錄一、熊著涉及陽明處解析…………………………………301
附錄二、熊十力名號略析………………………………………306
參考文獻…………………………………………………………308
后記………………………………………………………………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