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以前所未有的自覺和速度向全球流布。這是一次完全陌生、多少有點倉促的、大規(guī)模的出海。東南亞、歐洲、非洲、墨西哥,到處都能聽到中國企業(yè)落地生長的故事,有不少人正在抵達的路上,更多的人還在打探、關注、調研。就連一些原先認為垂直狹窄的出海自媒體,隨便發(fā)一些經驗和感慨,甚至都談不上有足夠的數(shù)據(jù)量和分析工具,都能獲得大量的關注和反饋。出海的難度和它的熱度一樣,都需要駁謬辯誣,要在基于田野調查的基礎上,接收大量信息,再以基礎的供應鏈分析,從破碎的信息中,獲得中國制造本次出海的完整圖景,以及中國企業(yè)所面臨的共同麻煩和應對之道。關稅壁壘被使用得越來越廣泛和頻繁,一道無形的墻想修就修,這也導致中國制造不斷跑動接球。然而關稅從來不是提升本國工業(yè)能力的靈藥,這次中國制造的全球出征的關注點,并非美國的回岸制造,而是需要在海外重建供應鏈能力的優(yōu)勢,它是中國制造競爭力在海外的全面復原。作者林雪萍,20多年專注研究全球產業(yè)創(chuàng)新與供應鏈的資深專家,這一次,他帶著田野調查的嚴謹,聽取了100多家國內外工廠、200多位海外親歷者的傾訴和分析,來自一線鮮活的反饋讓我們重新思考:出海的戰(zhàn)略從哪兒開始設定?中國式高效率放在海外有效嗎?投資是放諸四海皆受歡迎的嗎?選擇什么人做海外業(yè)務負責人?相比資金風險,文化鴻溝和認知短板這兩個大出海上最大的攔路虎要兇悍得多……一切深入調研和思考都來自一個根本目的:中國企業(yè)如何相對安全地“真出海”,畢竟為全球準備的產能有自己旺盛的溢出需求。感同身受、高屋建瓴、冷靜思慮,供給切實可行的建設性意見。這本書在中國制造大出海的主題上,給企業(yè)、政策制定者、投資人、創(chuàng)業(yè)者、商學院等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