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迅速發(fā)展,我國高等教育已經由原來“70”后時的精英教育向“90”后時的大眾化教育轉型;然而在高等教育規(guī)模不斷膨脹的同時,我國大學生的課程學習投入水平似乎在不斷下降,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正日益引起廣泛的關注和擔憂。2017年7月7日,《人民日報》微信刊文《沉睡中的大學生:你不失業(yè),天理難容!》,就集中體現了近年來社會的這一焦慮。事實上,教育領域的史學研究者們早已注意到大學生對學校和制度的敬重呈整體下降趨勢[1-2],認為上學無聊,就像“年級游戲”的大學生不在少數,學歷證書似乎成為讀大學的目的,所以很多大學生都付出盡量少的努力,只求通過[3-4]。因此,比較研究“70”后(1970-1979年出生)與“90”后(1990-1999年出生)大學生就讀大學期間課程學習投入的代際差異,就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這不僅有助于豐富和發(fā)展該領域的學術研究,而且對于了解我國高校教育質量的變化、改進當代高校的教育教學與學生管理、促進學生發(fā)展具有一定的實踐指導價值。鑒于此,《大學生課程學習投入代際差異實證研究》采用理論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70”后和“90”后兩代大學生就讀大學期間課程學習的投入程度、影響因素、學習收獲及3者之間關系的代際差異進行了研究。以下觀點獲得驗證:①兩代大學生課程學習投入水平上存在明顯的代際差異。無論是同性間還是異性間比較,“70”后大學生都較明顯地高于“90”后大學生的課程學習投入水平。②在行為、認知、情感3種不同層次的學習投入上均存在顯著的代際差異。無論是課堂時段還是課下時段,相比于“90”后大學生,無論男女,“70”后大學生在這3方面的表現更顯著優(yōu)秀。③并非所有的大學生課程學習投入影響因素均存在顯著的代際差異。在個體先賦及軟硬環(huán)境兩個影響因素上,“90”后大學生的情況要顯著地好于“70”后大學生的情況;在個性特質影響因素上,“70”后大學生的情況要顯著地好于“90”后大學生的情況;而在互動環(huán)境影響因素方面不存在顯著的代際差異。④大學生課程學習投入影響因素的影響不一定存在顯著的代際差異。課程學習投入影響因素對“70”后及“90”后兩代大學生課程學習投入的綜合影響均較大且非常顯著,但影響力度是有代際差異的,且這一差異統(tǒng)計不顯著。⑤兩代大學生課程學習收獲上存在顯著的代際差異。在學習主附收益及專業(yè)能力進步兩方面,“70”后大學生較“90”后大學生獲得更多,且代際差異非常顯著;在心理精神改善方面,“90”后大學生較“70”后大學生獲得更多,且代際差異顯著。⑥課程學習投入程度對學習收獲有顯著影響,且這一影響的代際差異也顯著。在同等投入水平下,“70”后大學生較“90”后大學生的學習收獲更大些,且兩者間的差異顯著。基于發(fā)現及驗證結果,《大學生課程學習投入代際差異實證研究》提出如下建議:一,為了提升當代大學生學習投入水平,有必要建立如下3種機制:學業(yè)實時輔導監(jiān)督機制、課程學習策略探討機制及課程學習競賽重獎機制。二,為了改進大學生課程學習投入的內外影響因素,有必要設立如下3種機構:人格塑造專業(yè)輔導機構、良好互動跟蹤督導機構及軟硬環(huán)境審計督改機構。三,為了提升當代大學生的各類學習收獲,有必要采取如下3種措施:提高課程學習要求、完善課程考核內容及改進課程結構體系。本研究的創(chuàng)新之處主要有如下3點:一是基于投入差異視角,重新建構了大學生課程學習投入的內涵、構成及其關系;二是基于代際可比標準,分類確定了課程學習投入各維度適于可跨代調查的題項;三是實證分析了課程學習的投入程度、影響因素、學習收獲及其之間關系的代際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