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現象與雜談
夢境從何處開始?
黑暗甬道的另一邊?——就方舟子對韓寒《求醫(yī)》的批評而論
張中行與楊沫:一個道德敘事的生成
“莫言熱”及其“冷思考”
魯迅與林語堂:結“怨”在南洋?
汪暉與王彬彬:誰的學風問題?
反革命的話語創(chuàng)造
從《切·格瓦拉》到《九三年》
模式化的青春,文本化的革命
游戲于大小歷史之間
革命及其文本性態(tài)度
關于茅盾名言
寬容:人性的抑或道德的
雷蒙·阿?。鹤詈蟮闹R分子?
網絡化生存:政治關懷與精神分裂
發(fā)展作為一種幻象?
真相就在那里——趙承熙劇本《理查德·麥克比夫》及其他
第二輯 文本與闡釋
情色想象與權力秩序
此恨非關風與月?
作為修辭的敘事
啟蒙抑或解構
在難中的潘先生
“正常人”:從青春期開始
情色背后的權力秩序
讓我們共同承擔
悲劇抑或笑料
“鬧農協(xié)”的“鬧”
殘酷的詩意,虛構的張力
窺探生死的秘密
教授生死與學術亂象
見證災難,修補創(chuàng)傷
此情可待成追憶
張文東:蝸居的苦樂
凝視的目光
可見的罪惡
記憶的力量
全球化與性別認同
魔鬼居所抑或摩登都市?
“見”與“不見”
第三輯 理論與反思
術語的狂歡
理論安全:一個反思的視角
“完整化寫作”:一個虛擬的夢幻
超越實踐,構建秩序
影視是文學的未來?
“文學招安”:一種體制性的思考
何謂政治小說?
“垃圾論”:觸痛了誰的神經?
“神話重述”:何以可能?
“底層文學”:思想性與藝術性
生或死:徘徊不去的幽靈
“代筆”風波與寫作倫理
文學研究的哲學參考
媒介時代的文學消費
文學教育:關乎誰的未來?
通向華文文學研究的多元路徑
話語的自我復制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