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達摩來到中國傳佛心法,從此中國有了禪宗,有了禪。六祖惠能更是讓禪宗家喻戶曉,代代相傳。禪,不立文字,教外別傳,超過語言文字之相,以心傳心,以心**,心心相印。禪,不拘泥于一切已有的認識和方法,縱橫自在,隨機應對。因人、因時、因地、因情、因心而變,直指當下,讓人們感到時時有生機,處處是智慧。禪,不依文字,不離文字,用超過語言文字的方法論、認識論,開辟出一個新的天地。禪,不教條,不照搬,有繼承,更有創(chuàng)新。時時都有新鮮感,時代感。古人的參禪公案,今天參悟,沒有時空的差別。禪,不著善惡、是非、美丑、對錯,但對善惡、是非、美丑、對錯,猶如明鏡照物,了然清晰,行善懲惡、行是除非,乃至化惡為善,糾非為是,慈心對待一切而心無怨言,更無期待和回報,因此而智慧無窮。禪,既神秘,也不神秘。神秘,是因為人們不了解,不認識,認為那是屬于宗教的事,與自己、自心無關。不神秘,是因為禪就是心,是關于心的學問,研究心之功能的學問,而且有獨到的方法論,認識論。而心遍布萬物,無處不在。《大學》提出格物致知(知覺觸物、知事等為格物),就是通過人心對物的接觸,然后了解事物或物質的規(guī)律,并加以運用。所以,禪與生活、工作、科學、技術、外交、產品等都有關,所以,禪不神秘。文人墨客參禪,工作、生活、藝術、文化有了生機,有了活力,有助于創(chuàng)作創(chuàng)新開闊視野。從事科學、技術研發(fā)、理論研究的人參禪,有助于突破研究上的既定的方法論、認識論,創(chuàng)新技術和理論,解決問題和矛盾會有新方法,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