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心》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作家薩特的長篇小說代表作。作者第一次以文學形式提出了存在主義哲學的一個基本命題:沒有本質的存在等于虛無。主人公羅岡丹意識到自己生活得渾渾噩噩,全然是個沒有理由的、偶然的存在,便為一種虛妄、荒誕的感覺所纏繞,對一切都感到惡心和厭倦。這實際上是生活中的普遍狀態(tài),只是多數人尚未明確地意識到罷了。小說抓住了這一普遍存在卻又往往被人忽視的現(xiàn)象,上升到哲理高度引發(fā)人們思考。可以說,《惡心》闡明了薩特存在主義學說的出發(fā)點,羅岡丹的惡心感標志著醒悟的開端。金句:自一月份起在我身上發(fā)生的一切,我都明白了。惡心從未離開我,我看它也不會很快離開我,但是我不再忍受它,它不再是疾病或陣咳,它是我。剛才我在公園里。栗樹樹根深深扎入土中,恰巧在我的長椅下面。當時我記不起那是樹根。字眼已經消失,與之一同消失的是物體的含意、用途以及人們在它的表皮上劃出的淺淺標記。我坐在那里,低著頭,微微弓著背,單獨面對這個黝黑多結、完全野性的龐然大物,它使我害怕。于是我得到了啟迪。我喘不過氣來。就在不久以前,我還未預感到“存在”意味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