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與)存在:比較哲學視野中的中國“形而上”問題》發(fā)端于一個欲在漢語中說清海德格爾所論述的“Sein”之意義的沖動。海德格爾的思想即圍繞這一在漢語中如今大多被譯為“存在”的詞展開。《有(與)存在:比較哲學視野中的中國“形而上”問題(第二版)》以現象學的哲學方法來重讀中國哲學中的“有”與“無”“道”等核心觀念,如此則使對中國哲學的解釋重新充滿新的活力與創(chuàng)造力,并同時呈現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各自的思想脈絡。全書分兩個部分:上編從被翻譯的“存在”回到漢語的“有”與“無”,下編在對于漢語的“有”的這一獨特現象的思考推動下重讀《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等重要段落,討論了其哲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