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導師路志正先生在20世紀70年代就提出“百病皆由濕作祟”“北方亦多濕”的觀點,并歷經30余年,九易其稿,編輯出版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系統(tǒng)論治濕病的專著《中醫(yī)濕病證治學》(2007),成為中醫(yī)治療濕病之圭臬。吾2005年拜路老為師,后又做路老的傳承博士后,轉眼已17年矣,十幾年來潛心領會路老的濕病證治理論,驗于臨證,傾心專注,游于濕病之間,苦心揣摩,力求精進,稍有感悟即錄之,久之茅塞頓開,漸成心得,今將所感所悟,拙筆成文,不揣冒昧,因名《中醫(yī)濕病辨證思維及案例分析》。 濕病害人廣而雜,變化多端,如不能掌握正確的辨證思路,猶如茫海中行船,沒有航標,找不到方向,則漸行漸遠,不著邊際,雖殫精竭力開方,亦徒勞無益。吾從事濕病臨床近20年,通過跟師侍診抄方,耳提面命,又不斷思索領悟,辨證思路逐漸清晰,總結出濕病辨證論治六字訣,即一審、二辨、三法、四藥、五顧、六養(yǎng)。一審即審三因(因人、因地、因時制宜),審病情。二辨即辨病所屬,主要辨識病位淺深、寒熱虛實、升降浮沉。三法即靈活施法,一是要掌握三焦治法;二是調脾胃治法,要把路老調脾胃十八字方針——“持中央,運四旁,怡情志,調升降,顧潤燥,納化常”靈活運用于濕病的治療;三是要圓機活法,運用好燥濕相濟、升降相依、寒溫并用、消補兼施、肝脾同調等治法。四藥即巧用方藥,注重輕靈活潑、因勢利導、量化有度,用藥分寸拿捏到位、不偏不倚、恰到好處。五顧即處方審核回顧,重點審核立法是否正確,選方是否恰當,處方的寒熱補瀉、升降浮沉是否得當。六養(yǎng)即治養(yǎng)結合,用藥十之八九,即要結合食療、外治法,以及完善處方后,再給予養(yǎng)生保健的醫(yī)囑,由此可窺濕病辨證處方的全過程。 本書既是濕病的傳承之作,又是本人臨床經驗的總結,全書分兩部分:第一章為濕病概述,分別論述濕的來源、濕的性質與病理特點、濕病的治法、濕病辨證論治思路、濕病與微炎癥;第二章為濕病案例辨析,分為肝膽病、心病、脾胃病、肺病、腎病、血液腫瘤疾病,經絡肢體病、婦科疾病案例諸方面。案例分析首先概括病癥要點,然后是證候分析,每組證候從辨體質、審病因,辨病位、定臟腑、辨寒熱虛實等方面剖析病證,明確診斷,列舉病機治法和方藥特點使每位讀者通過閱讀病例分析,達到辨證思路清晰、治法正確、用藥恰當?shù)男Ч?因本人才疏學淺,不當之處在所難免,希冀同道不吝賜教,給予批評指正,如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則不負濕病傳承發(fā)揚的拳拳苦心,特以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