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不專注是一種能力
為什么我們會覺得信息量很大?
身處信息大爆炸時代,我們該如何應對?
絕對不使用社交網絡
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下能夠產生靈感?
專注的時候是不會產生靈感的
不要在處理信息時人云亦云、囫圇吞棗
那么,我們該如何是好?
“冷靜”是什么?
會察言觀色的人在想什么?
所謂專注,就是“機器一樣地工作
第二章 想對為“無法集中精力在工作上”而煩惱的人說的話
專注并不一定只有好處
作家的腦子里裝了什么?
有能讓人進入工作狀態(tài)的“開關”嗎?
不要壓抑你的干勁
讓另外一個自己成為自己的“監(jiān)督者”
進入能讓大腦產生奇思妙想的狀態(tài)
很多人只會做出“條件反射”
作家接觸信息的方法
因為沒有儲備,所以不會枯竭
調整環(huán)境是根本
第三章 “發(fā)散思考”的好處在哪里?
為什么人們會推崇“專注”?
從人類進化看發(fā)散思考的根源
同時做多件事情是可行的
發(fā)散思考的優(yōu)點
克服急躁
齊頭并進的合理性
不專注于一部作品
分散時間可以提高工作成果的品質
應對突發(fā)事件的能力
發(fā)散思考讓人產生客觀的觀點
第四章 思考力是從“分散”和“發(fā)散”中產生的
“抽象”和“具體”哪里不一樣?
為什么抽象思維很重要?
天才的靈感
文科過分依賴詞語表達
對“思考”產生的誤解
領導者就是提出問題的人
成功的人不會只關注一件事
研究人員和作家的共通之處
作家的“個性”是如何產生的?
第五章 對思考來說,放松是必需的
放松的作用
如何讓大腦放松?
對所謂的“常識”持懷疑的態(tài)度
“專有名詞”的功過
因為語言化,我們失去了什么?
不要急于下結論
第六章 想對為“無法專心致志”而煩惱的人說的話
給工作和生活劃清界限
如何消除煩惱呢?
如何克服自卑心理呢?
如何認識優(yōu)越感呢?
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呢?
學會與網絡共處
人生的目標
第七章 我思故我在
“專注”可能抹殺個性
“不需要”人類的時代
束縛自己的人正是自己
改變習慣
我思故我在
后記
熱衷于教育的母親
所有的事情都不是只能二選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