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孔子揭示其憂患之一是“學之不講”這一觀點以來,在社會上進行講學便構成了儒學的傳統(tǒng),而將此傳統(tǒng)發(fā)揚光大,則莫過于近世中國的宋明時代,特別是16世紀陽明學時代更有集中的展現。在陽明學時代,王門諸子推動的講學已經超越了學術切磋的知識性活動的范圍。這種廣泛的思想交流,使得講學具有了陽明心學的學派建構和身份認同的特殊作用。因此,對陽明學時代的講學活動進行必要的文獻梳理和學術研究,有助于我們全面了解和把握陽明學時代的社會思潮及其時代特征。本書以收錄原始材料為撰述形式,這些材料原是吳震教授為撰寫博士論文《陽明后學研究》,大量閱讀明人文獻時隨手摘錄的,此次增訂本對全書進行了全面修訂和大量增補。全書以活動年表的方式,集中展現了16世紀初以來陽明學時代思想活動的發(fā)展樣態(tài),揭示了陽明學作為一場思想運動的發(fā)展過程及其廣泛持續(xù)的社會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