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的“黑船來航”事件常常被視為日本明治維新的起點:日本人受到外敵刺激,積極學習先進制度與科學技術,走上了富國強兵的現代化道路。然而,這樣的敘述方式其實掩蓋了歷史的復雜性。早在19世紀初,幕府統治就已呈現出窮途之態(tài),少部分日本人開始借助本土的“蘭學”與中國的西學了解西方,尋求變革之策。然而,維新志士起初只知一味“攘夷”,試圖通過制造動亂改變國運,結果遭遇了嚴重挫折;經過耐心的學習和摸索,他們才為維新事業(yè)找到了正確的道路。在這群志士中,來自土佐藩的坂本龍馬尤其耀眼。他促成了薩長兩藩聯合,直接影響了倒幕運動的成敗,更擬定了“船中八策”“大政奉還”等政策口號,確立了近代日本國體的基本架構;就連“日本國”的概念,也是他首次提出的。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詹森以坂本龍馬這位傳奇人物的一生為線索,廣羅維新時期的文件、法令、書信,結合后人編寫的地方志、傳記和相關研究資料,力圖還原土佐、長州、薩摩等藩“尊王攘夷”的過程,勾勒出志士、藩國、幕府、公家和西方列強五方勢力在倒幕與維新中扮演的角色,開創(chuàng)性地重現了那個偉大時代風云激蕩的真實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