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的文化史:以“封建”與“經濟”為例》一書秉承陳寅恪先生“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之題旨,以“封建”和“經濟”為典型案例,探討漢字文化古今轉換、中西交會之際發(fā)生的“名實錯位”“概念誤植”問題;考究新名在內外交會、中西涵化過程中的生成機制。 本書是作者首倡的“歷史文化語義學”研究范式的又一次學術實踐。其理路是:在古今轉換、中西交會的時空坐標上,對漢字術語的生成、演變尋流討源;且透過語義的窗口,探尋語義變遷中的歷史文化蘊涵,展現(xiàn)漢字文化異彩紛呈、后浪逐前浪的歷史狀貌。本書對“封建”“經濟”尋流討源,由語義變遷之“考”導入思想概念之“論”;認為:對譯中發(fā)生名實錯位,均有其歷史、社會及文化的原因??疾爝@些原因,追查其誤植的弊害,或有助于亡羊補牢,找尋補正辦法;或可為今后的新語創(chuàng)制尋覓正途,防止不確切新名的再度出現(xiàn)與濫用。誤植詞若危害有限(如“經濟”),姑妄言之,權且用之;若危害甚?。ㄈ纭胺饨ā保?,則須設法更正,以另名取代之。 該書兼具學術性和可讀性,既可滿足專門研究者的學術需求,也可滿足中等教育以上者的文化好奇心。本書是中國文化史和概念史研究領域的代表性學者的學術原創(chuàng),被譽為中國概念史研究的標志性成果。本書使近代術語的研究提升、延展至文化史、思想史層面;使文化史(包括文化交流史)精確到詞,迎接“文化史研究的讀詞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