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從李大釗唯物史觀談起(1)
第一章 史料(16)
真實與客觀(16)
史料與史學(20)
失傳的《天皇記》(23)
古今書厄(27)
紙上與地下(31)
收之扶桑(36)
井真成的墓碑(40)
《尚書》與《御記文》(46)
雙絕碑(51)
不朽的史料(55)
傳信與傳疑(59)
曹操的形象(63)
乾隆的御制詩(69)
第二章 史家(76)
撰史的動機(76)
鴻門宴(81)
《三國志》與《軍記物語》(86)
曲筆與直書(91)
縱橫自有凌云筆(97)
正史與官修(102)
劉知幾的感嘆(107)
史家與法官(110)
第三章 史用(114)
通古今而篤名教(114)
孔子與《春秋》(121)
中日正統史觀(125)
南北朝的兩統分立(132)
纖瑕不玷瑾瑜(135)
鄭樵與林家學(142)
鑒與鏡(149)
《資治通鑒》與《本朝通鑒》(154)
《愚管抄》的“道理”(158)
事實與評論(163)
第四章 史話(169)
文學與歷史(169)
傳奇與說話文學(174)
講史與說唱文藝(178)
民間的信史(186)
《太平記》與三國故事(192)
《太平記》的史書特質(197)
關羽的三種形象(201)
忠與義(205)
《水滸傳》的歷史考據(209)
歷史的同心圓(214)
第五章 史學(218)
史風的轉變(218)
考據歷史學(223)
崔述與《考信錄》(227)
明治維新與文明史學(231)
那珂通世與《崔東壁遺書》(237)
蘭克與日本實證史學(241)
中國傳統史學的轉型(248)
南北朝正統論事件(252)
中國新史學的發(fā)展(256)
呂思勉的新史觀(259)
史以致用(266)
日本疑古史學(270)
“層累地造成說”的由來(275)
京都學派與中國學(282)
唯物史學在日本(287)
唯物史學在中國(291)
結語(299)
參考書目(313)
后記(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