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導論:一個闡釋框架
一、儒學與玄學之爭
二、劉永濟的《文心雕龍校釋》
三、北南方之間的《文心雕龍》
四、《文心雕龍》學相關文獻述要
上編:正變之間
在經學與文學之間
——重讀劉勰辨騷論和宗經論
一、“儒林”與“文苑”
二、《辨騷》篇繹旨:對新變文學成就的雙重態(tài)度
三、重審文學宗經論
四、余論
“《文心雕龍》學”介入古今之爭的可能性
——從王國維《屈子文學之精神》說起
一、《屈子文學之精神》的懷抱何在?
二、在王國維與劉永濟之間看《文心雕龍》的文學正變觀
三、劉勰的文學“經一權”通變論及其啟示
四、結語
劉勰的儒士身位
一、引言
二、劉勰“高貴的謊言”?
三、由《正緯》看劉勰的儒士身位
四、所謂“以子書自許”的《文心雕龍》
五、結語
中編:政治與文學
以詩文行教化
——儒家傳統(tǒng)王政觀中的王道與文教
一、引言
二、儒家王政觀解析
三、從圣王到君子
四、君子作為王政的文教擔綱者
五、結語:文道合一的原則與《文心雕龍》
附:劉勰的“諸文體皆出于王官說”
《文心雕龍》中的文變問題到政變問題
一、訛濫時文
二、漢賦侈艷
三、戰(zhàn)國詭俗
四、王者之跡熄
下編:散論
儒蹤玄影
——《原道》篇里的天道、人道與文道
一、王者的“道之文”
二、亦儒亦佛的《原道》篇?
三、劉勰的“道”
四、《滅惑論》析疑
五、圣王的天道和人道:《原道》篇的微言
六、《正緯》篇的藏天與務人
镕鑄君子與文人作家
——劉勰《宗經》《體性》篇的心性教育
一、文人時代的作者個體心性
二、圣王作者觀降解的發(fā)生
三、文人個體文心在經典精神中融構為君子一文人的個體文心
四、結語
以圣王文心為師
——劉勰《征圣》篇里的“文心”形塑
一、圣文的政教性意義:君子心性是陶鑄文人心性的底色
二、圣文的文章學意義:為文人作文擔當文學上的典范性
三、總結
余韻:《文心雕龍》與古今文學之爭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