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民族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如何使治理的邏輯與多民族國家建設的內在要求相適應,實現治理變革和國家整合的雙重目標,是其國家治理中的重要議題。書稿聚焦于聚居型多民族國家治理改革,綜合考察了瑞士、新加坡、英國、法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斯里蘭卡八個多民族國家在國家治理中的互動模式,發(fā)現其中一些國家滿足了地方需求,緩和了民族沖突;一些國家在地方政府改革和公共服務上取得了成功,卻沒有建立更深層次的國家凝聚,甚至在民族分離的路上越走越遠,治理提倡的分權化在事實上加劇了族際關系的緊張程度;還有一些國家,治理改革使它們在公共服務和族際關系上遭遇了“雙失敗”。書稿借鑒了治理理論的前沿成果,立足比較政治學的學科特點,基于經驗比較得出中觀層面的解釋性理論,為多民族國家治理提供一個新的研究視角和分析框架,同時將多民族特征納入國家治理體系的構建之中,提出多民族國家治理中主體間互動可能產生的四種基本模式:共融、合作、競爭、沖突,指出形成共享價值是構建國家認同的持久保障,共享價值的形成與穩(wěn)固,依靠在廣泛共同利益基礎上的持久的合作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