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學角度出發(fā),謝貴安、華國梁在《旅游文化學》中詮釋了中國關于“旅游”的概念,以及由“旅”和“游”所組成的各種相關概念,具有濃厚的中國民族特色和人文特征,并且大都含有倫理的意蘊。首先,旅游的概念反映了中國社會重等級、崇道德的倫理特征。其次,旅游的概念反映了中國旅游者對宗法關系的執(zhí)著追求。由于受傳統(tǒng)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中國的“旅游”概念負載著豐富的社會文化信息,具有群體認同性及倫理歸屬感的民族特征,這使中國古代的旅游呈現出獨特的風格和魅力。以“游”為詞根組成的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旅游詞匯,則又是“tourism”等詞所無法涵蓋的。隨著中西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中西旅游概念的界定將趨于一致,但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民族差異仍將存在下去。從歷史學角度來看,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代稱旅游為“游”,游客、游子、游宴、游學、游獵、云游、遨游等,皆從游而來。還有幾乎為官家所獨占的“巡”字,實際意義與“游”相仿,但具有濃重的官家色彩,如巡使、巡守、巡檢、巡撫、巡幸、巡視等?!坝^光”一詞,最初體現封建君主的威嚴感,是指“得位帝王明習國之禮儀”。隨著時間的推移,觀光的含義變?yōu)椤把惨暱疾煺田L俗”。有的學者從旅游三大主體構成部分出發(fā),認為旅游是由旅游者(主體)、旅游資源(客體)和旅游服務(條件)三大要素構成。旅游三要素既具有各自特定的內涵,又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共同形成旅游,產生旅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