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文選》學研究回顧與展望(代序) …………………………… 傅 剛(1)
上 冊
第一部分 《文選》文本研究
論《赭白馬賦》……………………………………………………… 朱曉海(3)
多與一:雜體與總集
———《雜體詩三十首》之選人命題與《文選》之詩體別裁…… 程章燦(18)
“詭辭”以見義
———論《太史公自序》的書寫策略…………………………… 程蘇東(36)
從《喻巴蜀檄》到《難蜀父老》……………………………………… 樊 榮(57)
再讀《報任少卿書》………………………………………………… 李 俊(67)
關于《幽通賦》曹大家注的學術性所在………………………… 栗山雅央(76)
舊題蕭統(tǒng)《錦帶書》(《十二月啟》)辨?zhèn)巍?羅 寧(93)
《洛神賦》:幻覺體驗與赴水隱喻………………………………… 孫明君(110)
《文選》“張茂先《女史箴》”與兩晉的箴文書寫………………… 鐘 濤(124)
《文選》“符命”類名詮解………………………………………… 王 楚(137)
《文選》李善注“再見從省”義例探微…………………………… 王翠紅(157)
王粲《七哀詩》二題……………………………………………… 王曉東(172)
論劉令嫻和她的詩………………………………………………… 許云和(182)
《文選》錄文篇題的流動性與穩(wěn)固性
———以“賦”類幾篇作品為例……………………………… 楊曉斌(204)
再論《文選》的編纂問題………………………………………… 高明峰(224)
亡佚還是失收
———《文選》未收阮瑀的表檄等原因管窺………………… 尹玉珊(232)
論孫綽《游天臺山賦》有無色空思想之近源及意義…………… 張富春(237)
《文選》詠史詩新探:歷史記憶與左思《詠史》…………………… 張 月(248)
都邑、游覽與文學主題的新變
———從《登樓賦》《蕪城賦》談起…………………………… 吳沂沄(271)
《文選·陶征士誄并序》“文取指達”說平議…………………… 邊利豐(281)
第二部分 《文選》學史研究
從現(xiàn)代《文選》學史的角度看曹道衡先生的《文選》研究……… 王立群(297)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緬懷曹道衡先生的提攜指導…………………………… 樊 榮(320)
永遠的懷念
———憶曹道衡先生…………………………………………… 冷衛(wèi)國(323)
王運熙的《文選》研究…………………………………………… 王立群(330)
傅山《文選》第三意義閱讀法
———創(chuàng)造性闡釋示例………………………………………… 徐華中(346)
劉咸炘文選學新方法的啟示及其開展
———論“雙文學”的建構…………………………………… 游志誠(357)
日本《文選》學的新成果
———讀日本新出的兩種《文選》學新著…………………… 李 慶(371)
中國文選學研究會與當代“文選學”發(fā)展史
———以歷屆“文選學”年會論文為研究中心……………… 劉志偉(382)
何以妖孽:清代民初《文選》派的一個考古學考察……………… 郭寶軍(432)
朱緒曾《〈玉臺新詠〉與〈文選〉考異》小箋……………………… 汪春泓(458)
黃侃———現(xiàn)代文選學創(chuàng)立者……………………………………… 陳延嘉(468)
王同愈批校《文選》述略………………………………………… 南江濤(501)
《文選》蕭氏家學鉤沉…………………………………………… 胡耀震(513)
王念孫《讀文選雜志》志疑……………………………………… 金少華(519)
奧地利漢學家贊克的《文選》德譯初探………… 羅靜 林琳 張原(529)
下 冊
第三部分 《文選》文獻學研究
《文選》用《漢書》證……………………………………………… 傅 剛(557)
新出墓志所見《文選》注者李善世系事跡考述………………… 胡可先(583)
讀《文選集注》札記……………………………………………… 靜永健(592)
宋玉《九辯》的語音技巧………………………………………… 孫玉文(600)
《文選》的語料價值……………………………………………… 吳曉峰(627)
論正德本《文選》音注的聲調系統(tǒng)特征………………………… 鄒德文(633)
《文選·兩都賦》題下李善注辨證
———兼論李善題注之適用度與整體觀照及
潛意識諸問題…………………………………………… 力 之(640)
宋明州刊六家注《文選》發(fā)微…………………………………… 劉 明(657)
從《文選》李善注論《列子》并非偽書…………………………… 劉群棟(672)
《文選集注》中江淹《雜體詩》的研究價值
———兼論先唐文本研究的方法……………………………… 宋展云(690)
漢代文賦校釋拾零………………………………………………… 郜同麟(706)
《文選》李善音注的版本演變
———從敦煌本到胡刻本……………………………………… 韓 丹(715)
從“母本”到“變本”:蕭《選》舊貌之構建嘗試
———以敦煌善注寫本與日藏白文古鈔的對校為中心……… 高 薇(743)
尤袤本《文選》的刊刻及選學價值……………………………… 王 瑋(772)
李善注引《論語》及各家注考論………………………………… 吳相錦(782)
《文選》李善注引《漢書》芻議…………………………………… 張 珊(816)
李善《文選注》引書義例考……………………………………… 趙建成(831)
《文選集注》傳入日本后的流傳與保管
———以金澤文庫所藏《文選集注》為中心………………… 鄭月超(861)
從蒙古國發(fā)現(xiàn)《封燕然山銘》來考察《昭明文選》
的文本變遷……………………………………………………… 董宏鈺(875)
第四部分 《文選》與先唐文學史研究
竹林之游分期考…………………………………………………… 張亞新(903)
《文選·王簡棲頭陁寺碑文》及寺碑文論……………………… 胡大雷(917)
從“五柳先生”到“六一居士”
———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一種處世心態(tài)………………………… 衛(wèi)紹生(926)
漢魏六朝“詩賦”整體論抉隱…………………………………… 錢志熙(937)
兩漢辭賦文明與文集“首賦”體制
———兼釋蕭統(tǒng)《文選》“甲賦乙詩”問題…………………… 吳光興(954)
漢魏六朝詩歌韻腳字異文??肌?杜曉勤(980)
喉轉、胡笳與長嘯
———對繁欽《與魏文帝箋》和成公綏《嘯賦》的音樂學闡釋… 范子燁(1002)
鄒、枚諫吳王書文本生成考辨………………………… 胡 旭 劉美惠(1052)
試論中古辭賦與奏議的關系…………………………………… 冷衛(wèi)國(1071)
《文選》“難”體與先秦“語”體
———兼及“對問”“設論”的文體溯源……………………… 李 佳(1090)
《文選》科舉學引論……………………………………………… 劉 鋒(1102)
六朝時期今鄂湘地區(qū)詩歌創(chuàng)作考論…………………………… 陸 路(1113)
由《古風》組詩看李白創(chuàng)作、編集對《文選》的因與革………… 任雅芳(1159)
梁陳之際的文學典籍流傳
———以建康、江陵及襄陽三地為中心……………………… 童 嶺(1177)
江淹創(chuàng)作所體現(xiàn)的文體分類意識……………………………… 王大恒(1184)
阮籍《詠懷》詩旨趣探微………………………………………… 王京州(1199)
《文選顏鮑謝詩評》與方回的六朝詩學觀……………………… 趙厚均(1210)
早期總集的生成與演進:從《鄴中集》到《文章流別集》……… 徐昌盛(1222)
詩與雜傳:陶淵明與魏晉《高士傳》…………………………… 卞東波(1248)
讖緯思想與東漢明、章之際的禮樂改革………………………… 蔡丹君(1269)
文體側重與文學史觀
———從文體角度論《文心雕龍》《詩品》《文選》文學史判斷之不同…………………………………… 陳 特(1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