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建東周王城。至公元前256年,周為秦所滅,以此為都數(shù)百年。城址北依邙山,南傍洛河,中心區(qū)域在今洛陽澗河兩岸。作為天子之都,東周王城的重要意義遠非列國都城所能比擬,一直占據(jù)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地位。面臨各個領域的巨大變革,東周成為我國思想文化史上極為繁榮昌盛的時代。 銅器銘文屬“地下出土材料”,未經后人篡改,是可靠的歷史文獻之一。《東周王城出土戰(zhàn)國銅器銘文整理與研究》一書收錄18件東周王城出土或發(fā)現(xiàn)的戰(zhàn)國有銘銅器。這些銘文銅器是打開東周歷史文化之門的金鑰匙,為研究東周歷史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作者利用古文字學、歷史文獻學、考古學等多學科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從器物、文字到歷史、文化,對18件戰(zhàn)國銘文銅器進行綜合研究,涉及東周時期的地名、職官、度量衡、文化制度、周王室歷史等諸多方面。同時,充分利用考古學中的類型學方法,對器物進行斷代分析。其器物斷代準確,文字分域正確,考釋研究精到,對于研究戰(zhàn)國時期的文字、歷史、地理、文化等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