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儒藏工程是我國一項重大學術文化項目。本冊收錄南宋理學家真德秀的作品《西山先生真文忠公讀書記》(簡稱)《讀書記》),全本共六十一卷,其中甲記三十七卷,首論性心情,繼之以論學,從“天命之性”至“鬼神”又各分小類,頗具匠心。乙記下二十二卷,記載虞夏至唐李德裕間名臣賢相事業(yè),古今興亂治忽之故犁然可睹。丁記二卷,上卷論出處大義,下卷論處貧賤、患難、生死,安義命、審輕重諸目。全書所論,于每條后先征引程朱之論,亦引用張栻、呂祖謙、蘇軾、王安石等人的觀點,末下按語以品評之。《四庫提要》稱此書“在宋儒諸書之中,可謂有實際者矣”。《讀書記》于開慶元年在福州全部刊成之后,由于卷帙浩繁,翻刻不易,故自南宋至明代,一直使用此板片重新修補印刷。今所見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吉林省圖書館、臺灣“中央”圖書館等處所藏福州刊遞修本,主體板片無論字體還是板裂狀況基本吻合,可知同出一源,印刷時間互有差異耳。國圖所藏宋刻元修本《讀書記》六十一卷,是其中印刷時間較早的刻本,今所見最晚所補板片標注為元統(tǒng)二年(1334),由此可推知此書大致的印刷時間。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出版《中華再造善本》即據(jù)此本影印。另外幾處所藏本則有明代嘉靖年間補刻板片,且主體板片的板裂和殘缺、漫漶現(xiàn)象都比國家圖書館藏本嚴重。入清后,此書流傳甚少。乾隆初真德秀裔孫真鼎元、元杰遍訪古本,互相磨校,編為四十卷并付梓流傳。此本為真氏祠堂本,后經多次重印。乾隆四十二年,四庫館臣據(jù)此本抄錄,收入文淵閣《四庫全書》,并對個別訛誤字有所更正。本次校點整理,選擇的是《中華再造善本》所影印國家圖書館藏宋刻元修本為底本,以北大圖書館所藏宋刻元明遞補本(簡稱“北大本”)、北大圖書館所藏乾隆四年真氏祠堂本(簡稱“乾隆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為主要校本,以臺灣“中央”圖書館所藏甲集三十七卷本(抱經樓舊藏,簡稱“臺甲本”)、乙集下二十二卷本(許乃昌舊藏,簡稱“臺乙本”)、六十一卷全本(葉恭綽舊藏,簡稱“臺全本”)為次要校本。另外,國圖藏甲集卷五-卷八、乙集下卷五,臺灣“中央”圖書館藏乙集下卷三,為乾隆天祿琳瑯藏書,底本中漫漶殘缺之字,多據(jù)此數(shù)卷補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