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
l.1 研究背景與研究意義 1
1.2 國內外研究進展概述 5
1.2.1 虛擬水研究進展 5
1.2.2 水足跡研究進展 13
1.2.3 水足跡強度研究進展 28
1.2.4 水生態(tài)足跡研究進展 30
第2章 水足跡及水生態(tài)足跡相關測算方法 33
2.1 水足跡測算方法 33
2.1.1 農畜產品水足跡測算方法 34
2.1.2 工業(yè)產品水足跡測算方法 35
2.1.3 生活生態(tài)水足跡測算方法 35
2.1.4 水污染足跡測算方法 35
2.1.5 農業(yè)灰水足跡測算方法 36
2.1.6 工業(yè)灰水足跡測算方法 37
2.1.7 生活灰水足跡測算方法 37
2.2 水生態(tài)足跡測算方法 38
2.2.1 水量生態(tài)足跡測算方法 38
2.2.2 水質生態(tài)足跡測算方法 38
2.2.3 工業(yè)灰水生態(tài)足跡測算方法 39
2.2.4 農業(yè)灰水生態(tài)足跡測算方法 39
2.2.5 生活灰水生態(tài)足跡測算方法 40
第3章 中國水足跡驅動機理研究 41
3.1 中國水足跡核算結果 41
3.2 中國人均水足跡驅動效應分解與空間聚類分析 48
3.2.1 相關測度方法 48
3.2.2 中國省際人均水足跡時間序列變化 50
3.2.3 中國省際人均水足跡變化驅動力的空間差異與聚類分析 54
3.3 “四化”建設對水足跡強度的影響機制分析 60
3.3.1 研究方法及變量選取 60
3.3.2 水足跡強度與“四化”建設水平分析 63
3.3.3 “四化”對水足跡強度的計量回歸分析 66
3.3.4 不同分位水平下“四化”對水足跡強度的影響 70
第4章 中國水足跡強度時空差異變化及收斂性分析 72
4.1 相關研究方法 72
4.1.1 錫爾指數空間差異分解 72
4.1.2 水足跡強度基尼系數 72
4.1.3 空間自相關模型 73
4.1.4 相關收斂模型 75
4.1.5 空間計量模型 77
4.2 中國水足跡強度差異性分析 81
4.2.1 中國水足跡強度時空總體差異變化分析 81
4.2.2 中國水足跡強度區(qū)域及內部空間分異動態(tài) 84
4.3 中國水足跡強度空間相關性分析 88
4.3.1 中國水足跡強度全局自相關分析 88
4.3.2 中國水足跡強度局部自相關分析 88
4.4 中國水足跡強度收斂的空間計量分析 91
4.4.1 σ收斂性分析 92
4.4.2 計量收斂性分析 92
4.5 基于空間效應的中國經濟增長與水足跡強度收斂關系分析 95
4.5.1 勞均GDP收斂性分析 95
4.5.2 水足跡強度與勞均GDP關系收斂性分析 96
第5章 中國灰水足跡研究 100
5.1 中國灰水足跡區(qū)域與結構分析 100
5.1.1 相關研究方法 100
5.1.2 中國灰水足跡區(qū)域特征與結構特征分析 101
5.1.3 中國灰水足跡區(qū)域均衡性分析 107
5.1.4 中國灰水足跡結構均衡性分析 111
5.2 中國人均灰水足跡及驅動效應研究 114
5.2.1 中國人均灰水足跡測算 114
5.2.2 中國人均灰水足跡區(qū)域差異及因素分解 116
5.2.3 要素與效率耦合視角下中國人均灰水足跡驅動效應研究 128
5.3 中國灰水經濟生產率研究 136
5.3.1 中國灰水經濟生產率對人文因素的響應分析 136
5.3.2 基于空間計量模型的中國灰水經濟生產效率變動研究 146
第6章 中國灰水足跡荷載系數及效率測度研究 152
6.1 中國灰水足跡荷載系數測度分析 152
6.1.1 灰水足跡荷載系數測度方法 152
6.1.2 灰水足跡荷載系數結果分析 152
6.2 中國灰水足跡荷載系數空間關聯格局研究 155
6.2.1 灰水足跡荷載系數空間關聯格局研究方法 155
6.2.2 灰水足跡荷載系數空間關聯格局分析 155
6.3 中國灰水足跡效率測度分析 158
6.3.1 相關研究方法 158
6.3.2 中國灰水足跡效率時空演化分析 159
6.4 中國灰水足跡效率驅動分析 161
6.4.1 相關研究方法 161
6.4.2 中國灰水足跡效率驅動效應分解 163
6.4.3 中國灰水足跡效率變化空間驅動類型分析 165
第7章 中國水生態(tài)足跡測度及適應性理論視角下的水安全評價 169
7.1 中國水生態(tài)足跡及水生態(tài)承載力 169
7.1.1 中國水生態(tài)足跡及水生態(tài)承載力核算 169
7.1.2 中國水生態(tài)足跡廣度與深度核算 173
7.2 中國水生態(tài)足跡空間格局分析 177
7.2.1 中國水生態(tài)足跡廣度與深度全局空間自相關分析 178
7.2.2 中國水生態(tài)足跡廣度局部空間自相關分析 179
7.2.3 中國水生態(tài)足跡深度局部空間自相關分析 181
7.3 中國灰水生態(tài)足跡時空差異分析 184
7.3.1 中國灰水生態(tài)足跡時間差異 184
7.3.2 中國灰水生態(tài)足跡空間差異 187
7.4 中國人均灰水生態(tài)足跡變化的驅動效應測度及空間分異 190
7.4.1 中國人均灰水生態(tài)足跡變化驅動效應測度 190
7.4.2 中國人均灰水生態(tài)足跡變化驅動效應空間分異 192
7.4.3 中國人均灰水生態(tài)足跡差異性分析 200
7.5 適應性理論視角下的中國省際水安全評價 212
7.5.1 相關研究方法 212
7.5.2 中國水壓力指數時空分析 214
7.5.3 中國水適應指數時空分析 217
7.5.4 中國水安全指數時空分布 221
第8章 基于MRIO模型的中國水資源利用空間轉移研究 224
8.1 方法 224
8.1.1 投入產出表法 224
8.1.2 投入產出模型 226
8.2 中國水資源利用投入產出指標構建 227
8.2.1 水資源投入產出模型構建 227
8.2.2 產業(yè)用水波及效應指標 228
8.2.3 區(qū)域間水資源利用關聯效應模型建立 230
8.2.4 中國省際水足跡轉移矩陣構建 234
8.3 中國水資源利用空間轉移特征研究 237
8.3.1 產業(yè)用水系數變化 237
8.3.2 中國產業(yè)用水波及程度和產業(yè)用水轉移分析 240
8.3.3 中國區(qū)域間水資源利用關聯特征分析 244
8.4 中國水足跡結構分解與貿易分析 249
8.4.1 中國省際水足跡計算 249
8.4.2 中國省際水足跡結構分解 251
8.4.3 中國省際水足跡貿易分析 253
8.5 相關建議 256
第9章 水足跡視角下中國用水公平性評價及時空演變分析 258
9.1 研究方法 258
9.1.1 基尼系數 258
9.1.2 水資源消費杠桿系數 258
9.1.3 灰水承載壓力系數 259
9.2 指標選取與模型建立 259
9.3 中國用水公平要素的時間維度分析 260
9.4 中國用水公平要素的空間維度分析 262
9.5 中國用水公平性的空間格局分析 265
9.5.1 基于水足跡的用水公平性分布格局分析 267
9.5.2 基于灰水足跡的用水公平性分布格局分析 268
參考文獻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