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記
新聞報道篇
呂傳毅到“三轉一響”博物館調研
“三轉一響”博物館館長當選全國工業(yè)博物館聯(lián)盟專家委員會成員
張維杰和他的“三轉一響”夢
周村古商城景區(qū)籌建“三轉一響”博物館
“三轉一響”博物館讓往昔記憶定格
“三轉一響”博物館運營遇上難題
“三轉一響”高等學校校園
旅美科技工作者吳隆武捐助“三轉一響”博物館5萬元
張維杰和他的“三轉一響”博物館
“三轉一響”博物館:承載時代記憶
綜合篇
一名志愿軍戰(zhàn)士的“三轉一響”歷程(王建忠/朱萍)
省勞模的“現(xiàn)代化”生活(李躍訓)
上甘嶺老兵“三大傻”(張維杰)
“修理家”(張維杰)
自行車篇
馬耀南的自行車(張維杰)
眾里尋“它”千百度(李國經/耕夫)
騎“公家”自行車的人(尚和生)
馳騁淄博的“千里馬”(向誼萱/王尉伊)
漫話自行車管理(向誼萱)
傳承與發(fā)展(張維杰)
縫紉機篇
假領子真面子(王尉伊)
喇叭褲沖擊波(王尉伊)
與縫紉機有關的那些事兒(張維杰)
周村縫紉業(yè)鉤沉(張維杰)
鐘表篇
故事內外的表(岳家錦)
“勝利”牌手表生產記()
“圓樓”記憶(岳家錦)
鐘表生產小史(張維杰)
收音機篇
廣播喇叭(曾高)
山東塊半導體誕生的地方(王尉伊)
亮閃閃的“寶燈”(曾高)
周村區(qū)廣播站小史(王尉伊)
周村廣播事業(yè)的守護者(曾高)
我的“八三情緣”(孫樹人)
收音機:劉洪早藝術創(chuàng)作的伙伴(曾高)
《人民公社就是好》創(chuàng)作記(張維杰)
挖掘《趕牛山》(曾高)
淄川電訊儀器廠與哈軍工(吳隆武)
為“東方紅1號”造元件(曾高)
為顆人造衛(wèi)星增光添彩(李孔濤)
與廣播一起成長(王尉伊)
小廠生產出“尖貨”(郭浩)
一個收音員的記憶(曾高)
我的黑白電視記憶(蔡文)
他與淄博的收音機、電視機、計算機結緣(李波)
淄博人喜愛的“雙喜”牌(張維杰)
淄博電視機生產探源(張維杰)
博山區(qū)電子工業(yè)回眸(張華明)
淄博電子工業(yè)的輝煌篇章(張維杰)
淄博市主要電子企業(yè)及產品(張維杰)
下卷·憶
綜合篇
那年月的“奢侈品”(王書敬)
我家“四大件”的變遷(馮澤宇)
霍俊萍先生“三轉一響”博物館(鞏霞)
我與“三轉一響”(李慶洪)
我與“三轉一響”的故事(張惟梓)
“飛鴿”自行車、“鷹輪”縫紉機、淄博購物券……
多少淄博人沒見過?(趙守光)
我生活中的“三轉一響”(秦曉樓)
感恩歲月(梁菊紅)
俺爹用棺材換來的“行頭”(焦波)
幸福來之不易要倍加珍惜(韓士梓)
自行車篇
難忘那輛加重自行車(于慶臣)
車輪詠嘆調(王力麗)
響的“大金鹿”(向誼管)
拉拉“洋車”那些事兒(王書敬)
騎自行車的夢(竹云)
與自行車相伴的日子(孫樹木)
學騎車(向誼萱)
與自行車相關的尷尬事(李松和)
父親的車技(林之云)
“大金鹿”馱起的“萬元戶”(候光武)
鬧心的雜牌車(向誼萱)
我的輛車(謝家沛)
縫紉機篇
縫紉機(丁淑梅)
40年的“老相好”(王尉伊)
針頭線腦話縫紉(王書敬)
我家的縫紉小史(自牧)
縫紉機的記憶(劉升)
奶奶的陪嫁(李世遠)
“匝衣裳”(王尉伊)
鐘表篇
我珍藏的“全國棉花抗病品種區(qū)域試驗獎”(王家寶)
五塊手表一世情緣(李金海)
“沉重”的手表(李孔濤)
那美妙的“叮叮”聲(李國經)
中國的手表之
收音機篇
“喇叭頭子”(王書敬)
“戲匣子”(王書敬)
收音機的記憶(張豐儉)
淄博的有線廣播大會(曾高)
淄博無線電十一廠的文體活動(吉慶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