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原子 1
1.1電離勢和電子親和能 1
1.1.1原子的電離勢 1
1.1.2電子親和能 7
1.1.3有效核電荷 11
1.2原子的絕對大小 13
1.3分子和晶體中的原子半徑 16
1.3.1歷史背景 16
1.3.2金屬半徑 18
1.3.3共價半徑 20
1.4分子和晶體中的離子半徑 22
1.4.1估算離子半徑的方法 22
1.4.2實驗(成鍵的)離子半徑 25
1.4.3由能量導出的離子半徑 27
1.4.4極限離子半徑 27
1.4.5結論 28
附錄 28
參考文獻 35
第2章化學鍵 43
2.1化學鍵的發(fā)展歷史 43
2.2鍵的類型:共價鍵、離子鍵、極性鍵、金屬鍵 45
2.2.1離子鍵 45
2.2.2共價鍵 47
2.2.3極性鍵和原子的有效電荷 49
2.2.4金屬鍵 56
2.2.5原子的有效化合價 58
2.3原子的化學相互作用能 60
2.3.1分子和自由基的鍵能 60
2.3.2晶體中的鍵能 69
2.3.3晶格能 71
2.3.4固體的帶隙 74
2.4電負性的概念 78
2.4.1電負性的討論 78
2.4.2熱化學電負性 78
2.4.3電離電負性 82
2.4.4幾何電負性 86
2.4.5原子和自由基電負性的推薦體系 89
2.4.6電負性和原子電荷的均衡 90
2.5原子有效電荷和化學行為 94
2.6受壓下化學鍵特征的變化 96
2.7結論 98
附錄 98
參考文獻 116
第3章“小”分子 136
3.1引言 136
3.2無機分子和自由基 138
3.2.1鍵長 138
3.2.2鍵角和價電子對互斥理論 145
3.2.3非計量分子和特殊分子 147
3.3有機分子 148
3.4有機金屬化合物 153
3.5團簇 160
3.5.1硼團簇 160
3.5.2過渡金屬團簇 162
3.5.3主族元素的團簇 165
3.5.4富勒烯 166
3.6配位化合物 169
附錄 170
參考文獻 184
第4章分子間作用力 198
4.1范德華相互作用 198
4.2共價鍵長度與范德華鍵的相互關系 203
4.3范德華半徑 205
4.3.1引言 205
4.3.2晶體范德華半徑 206
4.3.3原子的平衡半徑 209
4.3.4各向異性的范德華半徑 210
4.3.5結論 213
4.4供體-受體的相互作用 213
4.5氫鍵 215
附錄 218
參考文獻 232
第5章理想晶體結構 239
5.1單質的結構 239
5.1.1金屬結構 240
5.1.2非金屬結構 245
5.2二元無機結晶化合物 250
5.2.1鹵化物、氧化物、硫化物、磷化物的晶體結構 250
5.2.2具有多種鍵的化合物結構 260
5.3晶體結構的相互轉換 261
5.4有效配位數 262
5.5鍵價(鍵強度、鍵級) 265
5.6三元化合物 266
5.7硅酸鹽的結構特征 268
附錄 269
參考文獻 274
第6章實際晶體結構 286
6.1熱運動 286
6.2Lindemann假設 288
6.3晶體中的缺陷 294
6.3.1缺陷的分類 294
6.3.2沖擊波誘導的缺陷 295
6.3.3固體的實際結構和熔化 297
6.4異質同晶和固溶體 299
附錄 301
參考文獻 304
第7章無定形態(tài) 309
7.1分散粉末 309
7.2無定形固體、玻璃 312
7.3熔體的結構 313
7.4水溶液的結構 316
附錄 319
參考文獻 322
第8章納米粒子 327
8.1團簇和納米粒子的能量性質 327
8.1.1由大塊向納米相轉變的熔點和熔化焓 327
8.1.2從大塊到團簇轉變的能量變化 329
8.2大塊固體到納米相轉變引起的原子結構變化 330
8.3晶粒的介電常數的尺寸效應 330
8.3.1能量因子效應 331
8.3.2相組成對鈦酸鋇ε的影響 332
8.3.3陶瓷材料的介電性 333
8.3.4多相體系的介電性能 334
8.4結論 336
參考文獻 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