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士與匠的交往
緒論
一 研究背景
二 學術史略
三 主要問題及理論資源
四 研究內容、方法與意義
五 關鍵概念的界定與說明
第一章 中國化齊爾塞爾論題:體系、機制與特征
一 齊爾塞爾論題:由來與研究
二 基本概念與方法設計:場域與互動
三 學術場與工匠場的互動體系:結構與邏輯
四 學術場與工匠場的互動機制:從鏡像到著述
五 學術場與工匠場的互動特征:在區(qū)隔中疏離
六 中國化齊爾塞爾論題研究:當代價值
第二章 上古:巫工同源與器物敘事
一 上古工匠文化語境,
二 上古器物與宗教的意義關聯
三 上古宗教與器物的互動:功能與意義
四 上古器物的宗教敘事機制及其啟示
第三章 先秦:士與匠的疏離
一 先秦工匠文化語境
二 先秦的士與工:從“文明以止”到“人文化成”
三 先秦士與匠的互動機制:從“鏡像”到“著述”
四 先秦士與匠互動的進程邏輯:互動與區(qū)隔的權衡
五 先秦士與匠的互動早熟:區(qū)隔與風險
六 禮法或技法:《詩經》與齊爾塞爾論題
七 合“禮”性技術:《考工記》與齊爾塞爾論題
八 “技術-人文問題”在先秦:控制與偏向
第四章 漢唐:士與匠的區(qū)隔及互動
一 漢唐工匠文化語境
二 漢唐“學者-工匠問題”:心理區(qū)隔與生理互動
三 漢唐士與匠的心理區(qū)隔:社會分級化及其邏輯
四 漢唐士與匠的生理互動:隱性化的合作與順應
五 漢唐士與匠的區(qū)隔及互動:影響與反思
第五章 魏晉南北朝:士與匠的深度融合
一 魏晉南北朝之“工”與劉勰之“士”
二 《文心雕龍》與中華工匠文化理論體系
三 《文心雕龍》:工士融合的交易模式
四 《文心雕龍》:士工融合的文學范式
五 工匠書寫:作為文學經驗的當代文化價值
第六章 宋代:士與匠的“交易地帶”
一 宋代工匠文化語境
二 宋代士與匠的互動空間:“朝廷-城市-鄉(xiāng)村”
三 宋代士與匠的互動機遇:“優(yōu)士統(tǒng)治”
四 宋代士與匠的互動場域:“交易地帶”
五 齊爾塞爾論題在宋代:批評與反思
……
中卷 工匠精神分析
下卷 描繪器度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