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傳播起到了特別大的作用。過去在非遺傳播方面,沒有像今天這樣被整個社會關注,這是一個特別重要的手段。傳播既有語言的,也有影像的,傳播渠道和方式更加多樣。通過旅游、電商等方式傳播非遺,是過去所沒有的,但能滿足今天的需求,所以是必要的和有效的?,F(xiàn)如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打破了高雅文化和草根文化之間的界限。通過代表作和傳承人的評選,整個社會共同關注歷史留給我們的所有文化遺產的精粹,讓我們加以保護和傳承,成為建設民族文化美好明天的寶貴借鑒。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常常會有一個讓人困擾的問題——物與非物的關系、兩者與人的關系以及非遺的演進發(fā)展問題。比如傳統(tǒng)手工藝的技能是掌握在一部分有專業(yè)知識技能的傳承人手里的,全社會所有成員通過他們非遺活動的物化的成品,來欣賞和分享這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非物質的技藝的展現(xiàn),就不可能有這些物化的成品,分享這些物化的成品,也是我們的生活方式。這些物化的成品隨時代變遷會有所演進,其非遺內涵自然也會在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順應時代的現(xiàn)實要求,經過一路的創(chuàng)造和再創(chuàng)造,不斷淘洗、琢磨、演進、發(fā)展。非遺傳承是在認真保護它的基質真實性的原則上進行的,但不是墨守成規(guī)、一成不變。如果不回應現(xiàn)實生活的需求,不順應今天的現(xiàn)實生活,這份遺產也就會僵死,不是我們拋棄它,而是它拋棄我們。在某種意義上,是整個社會共同推動了傳承人手藝的傳承和保護,如果大家都不關心“物”,非遺傳承人的實踐活動就變得沒有意義;因為沒有市場,這些非遺項目的存在也就沒意義了。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也是通過傳承人創(chuàng)造的“物”保護和傳承了相關非遺項目。所有的這些,都說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在新的世紀開拓了一個全新的局面。所有這些,都是這個時代特別重要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