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佛教音樂通論》是國內外全面系統(tǒng)而深入詮釋蒙古佛教音樂的學術著作。蒙古佛教音樂是藏傳佛教在蒙古文化區(qū)域長期交融整合的結果。13世紀初,藏傳佛教薩迦派傳入蒙古地區(qū)是多元性特征蒙古佛教及其音樂文化整合體形成的始端。16世紀末開始,憑借蒙古統(tǒng)治階級的鼎力扶植得到空前發(fā)展。兩種不同文化的接觸必然導致交流與融合,藏傳佛教在蒙古地區(qū)傳播中,通過吸納異源文化而逐步完成自身的變異過程。自從佛教第一次與蒙古文化接觸,就開始了漸進的蒙古地方化行程,如大藏經《甘珠爾》《丹珠爾》等重要經典被譯成蒙古文,蒙古語誦經儀軌完善,蒙古博教祈愿文、敖包祭祀、騰格里祭祀等固有文化特質大量地被利用等。與此同時,借助地緣之便,逐步蒙古化的藏傳佛教與漢族文化得到了交流并且吸收了對方的諸多特質。由于不同文化特質的逐步匯入,流傳于蒙古地區(qū)的藏傳佛教及其音樂文化失去了原有面貌,通過觀察分析其橫切面,可知每一文化層面中均包含有不同民族多種文化質點。作為一個文化體的蒙古佛教音樂,其結構由佛教音樂本體、佛教音樂組織、佛教音樂思想三層面組成。音樂本體是佛教音樂的基礎技術層,亦是本文重點闡述的內容,分別詮釋蒙古佛教音樂的蒙古佛教誦經音樂、蒙古佛教樂舞音樂、蒙古佛教樂舞劇音樂、蒙古佛教法器與樂器音樂等四大種類。拓寬研究范疇,本通論還探討了蒙古佛教音樂在民間的傳播現(xiàn)象,即佛教音樂的世俗化變異問題。宗教世俗化是二元雙向影響的文化交融現(xiàn)象,本書通過對古如哆、瑪尼音哆等具體音樂品種的分析,探索了蒙古佛教音樂世俗化的本質特征和變化規(guī)則。